【胡游杭】情礼之辨——万斯同的丧服丧礼学论析

将情作为礼的基础根源必然推导出亲亲优先于尊尊的礼制原则,但当礼要落实应用于具体场景之时,亲亲与尊尊原则亦当根据实际情形而有所考量权衡,是以万斯同提出“情固宜从厚,礼贵乎得中”的理念,以调适平衡亲亲与尊尊的适用范围。

安乐哲 著《成人之道:儒家角色伦理学论“人”》出版

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人之成为”或“成人”。

【孙颖】圣贤之地美好之旅:朝圣 ·“追星”· 解惑

10月26-29日,三智书院举办了主题为“山东孔孟故里朝圣之旅”的游学活动,三智研修营近40位同修们,踏上了孔孟故里朝圣之旅,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承继圣人的志向,去讲述圣人的故事,去感受圣人的智慧与大德。在游学过程中,参加游学的学员各有感触,现在和您分享部分学员的游学感悟。

刘海峰教授在“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旨报告

11月9日,由中国书院协会与韩国书院协会作为指导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万松书院承办的“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书院学会2023年年会”在杭州万松书院成功召开。

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万松书院举行

11月9日,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书院学会2023年年会在杭州万松书院召开。

中国书院的古韵新声 ——北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

2023年11月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组织的来自8个国家的11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到四海孔子书院研学,此次研学活动以中国古代教育为主题,融合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课程体验。四海孔子书院冯哲讲解了唐代以来书院从萌芽、繁荣、废止再到复兴的发展史,并分享了书院的核心教学内容——考德、背书、习礼、歌诗、演乐。课程结束后···

【吳笑非】等級制有二,華夷社資之別

荀氏《易》注曰:“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繫辭下集解)

【隋云鹏】“忠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忠恕”一词出于《论语·里仁》。《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参只说:“唯”,并没有正面回答或阐释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在何处。

于雪棠 主编《儒家语录类文献论丛》出版暨后记

语录类文献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注疏相比,语录类文献不仅可以依经辨义,也能在经典之外自创新义,其问题指向更明确、更集中,更便于直接表述言说者或编纂者的观点,更有利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儒家语录在宋元明清的兴衰,既有儒学发展的内在原因,也与政治、制度、文化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实学思想家故里行”浙江瑞安站暨永嘉学派思想当代启示主题报告会开幕

“实学思想家故里行”浙江瑞安站活动暨永嘉学派思想当代启示主题报告会10月28日开幕,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瑞安,与瑞安各界一起深入研讨永嘉学派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走进北京国子监:跨越七百余年 共赴文脉之约

鱼跃龙门榉木尺、前程似锦主题香囊、独占鳌头文创雪糕......现年28岁的北京市民徐大海与朋友走进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创空间(下称文创空间),在此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这是他们在现代社会触摸历史、感受古风雅韵和时代气息的一种方式。

【余潇枫】和合主义:国际关系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构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对以美国为主导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挑战。中国学者试图摆脱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构建本国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和合主义不仅为一个流动多变的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尺度,而且为人类未来的走向展示了美好图景,为世界发展展示了一条“和而不同”的坦途。

石门读书会报名通知

为培育社区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石门书院联合中国哲学新青年沙龙,于癸卯年秋冬举办石门读书会。读书会以“《论语》与孔子”为系列主题,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进行专题导读和互动讨论。读书会共计四期,第一期为导读,之后三期将围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展开,期待与热心传统文化的社会各界朋友共同学习···

【房伟】立冬:庭前木叶半青黄

在甲骨文中,“冬”是一个象形字,像在用于纪事的线绳两端各打一结,表示某一事件记录的终结,引申为末端、终点。在描述季节时,“冬”便成为最后一个季节的代称,表示四季的“终了”,所以《说文解字》就说:“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

【李林芝】《论语》中的为人处世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篇章,每一篇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教诲。在诵读过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述而篇、雍也篇、尧曰篇、子罕篇、颜渊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先进篇、阳货篇、公冶长篇、季氏篇、泰伯篇这些篇章后,思维的启发让我对为人处世有了更多思考。

【沈壮海 刘水静】克己与成己,不动心的工夫

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仍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有人请教得胜之术,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王建民】“推”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在儒家社会思想的视野中,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推”的人性基础;亲亲与尊尊是“推”的基本人伦依据;能近取譬是“推”的日常路径;由己及人“推”而展开的群己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文明内涵的差序格局。“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涵……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关于“推”的理论和方法论思考具有“明伦”和“自省”的意义。

【隋云鹏】“黑”“白”之间:中国哲学的底色

黑色与白色是至简至纯、相反相成的两种颜色,黑夜与白天的交替,很容易让人类感受到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黑夜与白天的交替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无论是仰望天空还是星空都会引发他们的无限思索,而这一无限思索是哲学的重要源泉。

【陈赟】“道事合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见之于行事”作为中国历史意识的原则,内嵌到中国的经史传统之中,形成了不是以空言(概念、理论、学说等)显明道义,而是即事明理、寓道于事的“道事合一”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在道与事之间建构的原初关联,道的显现不能脱离人所行之事,道之显现优先于道之存在,以事显道凸显了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实践品格。

如同一声惊雷——西政人蒋庆

帮教小组与蒋庆的讨论、辩论,始终是在一种平等、尊重、尊严的氛围中进行的,到最后的结果是:学校尊重蒋庆保留个人观点,蒋庆不再公开发表激进言论。上级所期待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政治卫星,始终没能从歌乐山升空。毕业后,学校特意将蒋庆留校,领导和老师们认为,只有西政得天独厚的平等、宽容的学院氛围,能够包容蒋庆,使他尽情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