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浙江人人读论语启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3月23日,第八届浙江人人读论语启动会在杭州财通双冠大厦宝城期货公司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国学爱好者及各地市代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论语》在浙江大地的广泛诵读与深入研习。国学汇创始人、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副秘书长辛豪杰出席活动,并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吳笑非】儒家、經學、普世價值、文科

古代會有人問儒家是不是宗教嗎?古代人需要知道宗教嗎?神有論有的是儒家的神嗎?神滅論滅的是誰家的神呢?關儒家什麼事?

【张立文】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

自1915年创刊以来,《船山学刊》始终以“立乎其大,着眼于远,显察于微”的情怀和精神,深耕船山思想研究,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65讲,杨国荣主讲“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2024年12月26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主办,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图书馆协办的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65讲、人文讲坛第一讲在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主讲,题为“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专访】杨国荣:将中国哲学纳入世界哲学的视野中

在杨国荣上海寓所的客厅里,木质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仿佛一座微缩的哲学史长廊——从泛黄的《周易注疏》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从王阳明的《传习录》到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层层叠叠的文献间藏着一把理解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钥匙。

【齐义军】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以及价值选择,是中国人民增进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强大精神源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道,已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李媛媛】《诗经》距离现代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心灵历程。然而,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很多现代人对它的感受往往是字词生僻,语言晦涩,很难读懂。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进入《诗经》的世界,就会发现,虽然历经千年,它依然与我们心意相通,因为它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它所承载的道德准则早已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精···

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儒教圣地曲阜举行,两岸青年同祭孔

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3月31日在儒教圣地、孔子故里曲阜开幕。台湾地区共有500余位各界人士与会。孔子文化春会期间,除了举行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还举办了“走进孔子”台湾青年行读儒学体验营、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就道·弘道敬师礼、海峡两岸崇圣成人礼等文化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守护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的选择,仁德的实施还需要诚实守信。“仁”与“四德”“五行”的关系,是儒家的德性整体与具体德目的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发。需要认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内涵···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

【祝安顺】21世纪儒学,从“游魂”到“归魂”——儒学传承发展三十年(1991—2021)

1991年至2021年,民间读经现象、经典诵读行动和经典教育实验三股儒学传承发展形式相续涌现。在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多方推动、参与和激烈争论下,以儒学经典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民间社会形成备受关注的“读经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经典诵读行动”和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此三十年间儒学复兴达到了1900年以来的巅峰,民间读···

【杨国荣】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在哲学之维,《易传》与《易经》始终相互关联,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周易》。通过《易传》的诠释,作为中国文化早期文本的《周易》内含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其沟通天地自然与人、对世界作总体说明的特点以及推论过程所蕴含的理性趋向,则进一步突显。《周易》之为中国哲学的开端这一历史品格,由此也可具体理解。

【李晨阳】选择而自由:儒家的进路

本文认为儒家拥有资源构建自己的自由哲学,没有必要为此目的移植西方的“自由意志”概念。一个人只有在她有效决定自我命运并塑造其生活时,才能称得上自由。如果以这种方式理解,实现儒家自由要依靠发展个人做出有效选择的能力并创造有关的外在条件,以达成有意义的选择目标。具体地说,它是通过择善过程而实现的。

四川崇州孔村乙巳年文宣圣会隆重举行,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三月,崇州市道明镇孔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盛典。28日,“崇州孔村乙巳年文宣圣会”在孔村隆重举行,数百名孔子后裔与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儒雅孔村,共同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周应之】孔子向老子到底学习了什么

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属截然不同的学问与思想体系,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学说中似乎难以寻觅老子思想的痕迹,二者仿佛泾渭分明。然而,深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便能发现孔子不仅向老子学习,还汲取了老子思想的精华。

姚才刚 著《明代心学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最后总结、反思了明代心学主要派别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得失,阐述了明代心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历史上遭受的指责、曲解,揭示了明代心学对于当代人心性修养、立身处世的启示意义。

方朝晖 著《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现代意义》出版

该书试图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儒家一整套治道思想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它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深厚土壤,试图解开儒家治道的一系列原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及长盛不衰的秘密,从而为今天重新理解其意义或局限提供思路。该书是作者以2014年版《三纲与秩序重建》一书下篇为基底,增补重要篇章、修订大量内容而成。此书与作者最近再版的《···

【黄少微】追迹周礼:郑玄《毛诗笺》“文王之德”解

郑玄阐释《大雅·棫朴》和《思齐》时贯彻此原则,解《棫朴》时尤其突出与政、政令有关的内容,统一性的政令使《周礼》六官职能体系得以运行;解《思齐》时着意突显以个人才干为基础的贤能体系对于文王所以为圣的特殊意义。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名声观念涉及对某个主体的赞美和认同与否并可分为强弱两种:强意义指各种较为强烈的毁誉褒贬,弱意义则包括所有来自他者的认同、理解、肯定、重视或相反的态度。两种意义比较,后者更为根本,讨论名声观念应当兼及两者。

【张清江】调息、养心与儒家工夫论的不同向度——以朱熹《调息箴》引发的争论为中心

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