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孟亮受邀作「孟子智慧应对现代挑战」主题演讲

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8月1日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本次大会持续到8月8日。在8月3日下午举办的“亚里士多德 - 佛陀 - 孔子 - 伊斯兰” 论坛中,孟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孟亮受邀发表了「孟子智慧应对现代挑战」的主题演讲。

孟子研究院受邀参加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亚里士多德·佛陀·孔子·伊斯兰教研讨会

8月1日,以“超越边界的哲学”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传播哲学中的新思想,交流新研究成果。学者们试图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就宗教、社会和精神层面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围绕当下全球迫切关注的问题,如不平等现象、文化多元化、性别均衡化、可持续发展、权利···

【罗志达】 身体空间与儒家的“亲-疏”观念

身体之近域(家)的经验构成了理解远域(国、天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避基于血缘的“亲-疏”解释,从基本的身体经验来对陌生人、熟人、亲人之间的圈层关系给出一种回溯性的说明:切近的熟悉性构成了理解陌生性的基础,而陌生人原则上乃是可以被熟悉的他人。

【江求流】儒佛分工模式批判与《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掘儒家的治心之学,并重建治心与治世的关联,正是《大学》提供了一个打通治心和治世的思想架构。

张忠炜 整理《汉律辑存合校》出版

《汉律辑存》为清末律学大家薛允升遗作,于1900年前后亡佚。全书由两部分构成:一、以《汉书》《后汉书》《史记》为主,大体以本纪、列传之先后为序,进行辑佚。二、除采择《说文》所见律令外,主要取材于《公羊传》《礼记》《周礼》《左传》等经书,以经传记载先后为序,汉唐注疏外,又多采惠士奇《礼说》、惠栋《九经古义》、孔广森···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年

[春秋]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大成心境·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联会员走进贵阳孔学堂活动成功举办

7月30日至8月2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联会员走进贵阳孔学堂活动在贵州贵阳举办。

【郭沂】《论语》类文献寻踪

可想而知,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余人,因而当时一定存在大 量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论撰”是否意味着孔子死后, 门人们共同辑录了一部记载孔子佚语佚事的全集呢?

“古代文明与中国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办

8月3日—4日,“古代文明与中国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办。本次会议由孔子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

【何益鑫】“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

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

【吴钩】宋画的一个特点

上图是许久以前我从网上截图下来的,当时看到这个说法,想反驳反驳,便截了图,但后来因为事忙,又给忘了。最近看手机相册,翻到这张,才想了起来。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十八年

[春秋]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专访】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神学院和宗教研究系高级讲师玛丽·伊芙琳·塔克(Ma···

当前,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挑战,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为了应对危机,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指引的理念,以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环境治理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王顺然】极高明而道中庸 ——读郭齐勇先生《四书通识》

自元仁宗钦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主要教材后,《四书》(《论》《孟》《学》《庸》)无疑是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灵的、最重要的传世文献。现代人意欲了解传统文化,最早接触的往往也是《四书》。因而在传统典籍中,四书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作为参与近四十年中国哲学构建的旗帜性人物,郭齐勇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新著《···

【杨曙明】伯公父簠

1977年8月,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社员在村南何家沟崖边铲土时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其中出土西周晚期伯公父簠一件,通高19.6厘米,口径28.4厘米×2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现藏于周原博物馆。

【李富强】“致知”与“无知”的和鸣:儒道知识论的实践智慧之维

儒家“致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现实情境中增进主体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处理伦理—政治方面的实践事务。道家“无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消解知识理性对人的本真生活的消极影响,以达致“体道”的“真知”为境界指向。儒道两家在知识论上的实践智慧维度,彰显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特质,即它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实践哲学。

【郑家栋】恻隐与仁(爱)新论:“爱有差等”的实质与限定—兼论史怀哲《中国思想史···

“爱有差等”乃是人之常情,这与人作为具体时空中的肉身存在及其有限性有关。真正构成焦点的莫如说:我们是否、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可以走出亲情、爱情、友情乃至亲缘、乡缘、地缘等等关系限定,把爱与关怀扩展到更广大的人群(陌生人),特别是在我们文化传统中始终(作为失败者)遭遇蔑视的弱势群体?

【杨国荣】礼的哲学意义——基于《 荀子 · 礼论》的考察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的建构,涉及体现等级差序的多重活动,这种活动包括祭祀、丧礼,等等,其具体展开则关乎基本的饮食起居。礼对这些活动的制约,也展示了礼自身多方面的规范意义。荀子对祭祀之礼、丧礼的看法体现了理性的立场,一方面,这表明理性主义立场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礼的解释与神道设教观念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