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至善道”与“为真儒” ——从孟子思想流布看秦汉文化选择与价值重构

通过对历经百家争鸣、辩难吸收、秦火之祸而流传至秦汉的三代遗存及“轴心时代”智慧的搜集、选择与承继,汉代最终确立起适用于统一局面的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一文化重建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儒学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形式脱颖而出,成为汉代主流学术思想

【何善蒙】《春秋繁露》论“心”

“心”在《春秋繁露》中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观念,共出现133次。对于董仲舒思想系统的建构,心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朱志奇】《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代表着最早的中国历史。《尚书》通过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重大历史事件的诰语、誓词等,记录了三代历史更迭、社会经济结构演变,是记载中国上古史最重要的文献。《尚书》叙事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2000余年,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追述华夏历史的珍贵史料汇编,其中《尧典》《皋陶···

【李山】《诗经》草木谈

离自然的远近,取决于心。今人离自然远,每当春暖花开,面对眼前的青草杂花,看着欢喜,可就是一个也叫不出名字来。这不就是心与自然离得远吗?

【王海英】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指出:“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这届高校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

【张瀚文】原野的呼唤——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驺虞》

不去涉足,就很难体验原野的神秘。近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驺虞》,那里是一片醒着的原野。驺虞所到处,他内心的真诚与自然的祥和交融。虽然风景在纸上,但呦呦鹿鸣,已然在耳在心。

【张生】从“有典有则”到民法典: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形成了独特的“有典有则”的民···

【谈火生】协商民主的根源——《周易》的协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于“兑卦”,历来有不同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是释“兑”为“悦”。但在漫长的易学研究史上,也有学者对这一解释方向有所保留,认为“兑”亦有“言说”之义。例如,王夫之在《周易内传》中指出,“兑”既为欣悦之“悦”,又为“言说”之“说”,且二者“义固相通”。在笔者看来,释兑为“言说”之“说”,能对“兑卦”作出更为融贯的解释,也可以与现代协···

【祝安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章句》

《大学》是古人写的一篇文章,正文1751字,加标题也不过1753字,比当今两篇初中生常规800字作文字数多一点,本是《礼记》中第42篇,从汉到唐,很是默默无闻。

【李凯】周代制礼作乐并非一蹴而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发端于经济领域的铁器牛耕,其对上层建筑带来深刻影响,最终迎来了大一统的秦汉时代。

【孙庆峰】孟子的三类读书法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学习和教学中,孟子对读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法。这些读书法按类别可分为总体原则、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读书成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

【刘余莉】古人为什么提倡尊老

我国古人对于尊老敬老的风尚非常重视,甚至通过乡饮酒礼等具体礼仪规定下来。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作过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尚。

【李敬峰】提学官与关学

明代陕西提学官借助政治资源和手段,从构筑平台、培养传道者、推重理学以及倡导关学等角度,对关学在明代的复振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这就表明关学在明代的复振绝非只是关学学者群体努力的结果,督导一方学政的提学官理应成为我们考察关学复振的重要视角。

【雷宁】朱熹的“四心”读书法

在向弟子传道授业的同时,朱熹也十分重视将读书治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朱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朱子语类》中收录有《读书法》《总论为学之方》等篇目。“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朱熹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金针度人,嘉惠后学。研读朱熹有关读书的论述,其读书心法可总结为“四心”。

【耿志刚】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共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了相似的人文脉络,朱子学等儒家学派在朝鲜半岛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朝鲜半岛的学者们对其作出了许多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阐释。在李氏朝鲜时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始终居于思想统治地位。在现代朝鲜半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仍能看到儒家礼仪的影响。从历史视角梳理···

【宋立林】性情·品位·人格 ——作为生命教育的当代国学教育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读书,便是因为它们能给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思想。人类文化系统大体可分科学与人文两部分。科学面对自然与社会,研究真知,提供知识和方案。人文面对超自然与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义和智慧。

【史哲文】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君子”无疑是先秦各家争鸣议题中极为重要却又众说纷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儒家最为强调君子的内涵价值,《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提到“君子”一词多达上百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对君子内涵的认知却出现了“君子讷言”与“君子必辩”这两种似乎截然相悖的观点。

【刘余莉】“好学近乎知”的丰富内涵

“好学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语》中写作“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纵观历史,凡是学有成就的智者圣贤都非他人所强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学精神。

【熊铁基】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由于古书记载的零乱,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但终究不能否认其事。这里从以下几点再议论一下,想引起进一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