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类本不应该有饥饿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天是有办法解决饥饿的。今天人类的智慧所达到的水平,完全能够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再挨饿。
中国文化从血缘村落到地域方国、再到天下王朝的政治升级,以及从夏商周到秦汉的理性化演进,都是在“家”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之相应,建构起了一整套观念形态,并以一整套核心语汇表达出来,其中突出的有“仁”。仁,从理论上讲,把家、国、天下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型的“仁的人性”;从起源上讲,关联到中国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性。
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国,在卫居住的时间也最长,卫国曾有意用他,孔子却无意接受,以至决然离去,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委,或可从卫灵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一探究竟。
在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三足、圆腹、侈口,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尾,流根处于沿上或立两柱,腹侧设一鋬的爵较常见,当今有关的著作中多称之为“饮酒器”或“温酒器”,这种看法也已为一般人所接受,知名学者孙机从器型,文献记载等方面考据,认为它却大有可商。
我5岁开始上学,现已85岁,八十年以来,对读书做学问有一些肤浅体会:做学问,就是“学”和“问”。
“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是程颢10岁时写的诗句。这句诗看似简单,却与程颢理学思想有密切关联,在今天仍有重要思想启迪。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是在对孔孟儒学创造性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结果。在新时期实现二程理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要解决二程理学的当代表达问题,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二程理学进行新的概括和阐释,将二程理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弘扬二程理学精粹。
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形成,都与中原学者的参与有关。
如你所知,不少朋友都叫我“宋粉”,我承认,我是宋粉,宋慧乔的粉。但是,昨天听说宋慧乔官宣离婚了,她的前夫是宋仲基,恰好也姓宋。有网友给他们送了一联:二宋分南北,劳燕各西东。我不知道二宋的离婚到底是男方先提出,还是女方先提出。不过没关系了,因为我现在要说的问题是,两宋时期,女性能够提出离婚吗?
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范畴,其名言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孟子关注心的范畴,建构了比较完善的心论,使心成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词和基本概念,深远地影响了宋朝理学和明朝心学。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对于修身养性和塑造良好人格,进而治平天下,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书内容丰富,涵盖天道和人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政之道是人们日用常行当行之道,是人道;天人合一、人禽之辨、中和之道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之道,是天道。此六项构成四书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亦宋儒所说“大道之要”,或道统的主要内容。
孔子之教,兼内外而言。对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安百姓,不仅要求修养好自身,还要求关心他人,关心群体,关心天下大事。
《周易》如何从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是先秦易学史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周易》的解读。
唐太宗治理国家成绩出色,因为他使用“贞观”为年号,史称“贞观之治”。记载贞观之治的史书有《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但就丰富性而言,都不如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
宋儒张载曾有四句心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此说概括为“横渠四句”。
《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现代《诗经》研究中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始终未能涉及它与底层民间风俗的关系问题。同《楚辞》相比,《国风》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
唐朝时,城市实行里坊制,居民居住的里坊都是封闭式的小区。长安有一百多个坊,每个坊方方正正,名字也很整齐。
时下正值春夏之际,天气已暖,又未到酷热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放,正是出门旅游、玩乐的好时节。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热爱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寻常百姓也满怀趁时出游的兴致。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