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赠给谁的呢?
“君子”一词古已有之,孔子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理想化的道德载体。纵观中国历史,许多志士仁人都以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时刻以君子的标准来规范自己。新时代背景下,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当代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每年的公历4月5日左右是清明节,一般认为这个汉族相沿已久的节日,是古人常过的“寒食”节与清明节二合一而成,因古代的寒食节往往与清明节相隔一天或两天。值此之故,寒食节的诸种民俗包括这篇小文想讨论的清明时令小吃,也都深深打上了寒食节的烙印。
每逢清明节,都会把那篇拙作《最好的风水是人品》找出来转发一下。这是我根据父亲的口述写的一篇小文儿,很受欢迎,流传也广,这是我目前写的最“爆款”的文字,也被很多人用各种方式专业术语叫“洗稿”改编成各种形式了。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繁荣情景。街市内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招幌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呼之欲出。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大学》共1700余字,论字数,在儒家“四书”中是最小的一部,然而,正如它名字中的“大”所昭示的,它其实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大书,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大思维、大格局、大学问。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建构在全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信念基石之上。“爱人类”是儒家“仁爱”思想底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不可低估。
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不时有瘟疫肆虐,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息,或将继续。医学“妙术”固然是战胜病毒之利器,而百姓“仁心”尤不可缺席。愿疫情中的普罗大众,依于仁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愿芸芸众生,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守望相助。
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规律,不得以私志和嗜欲去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应该“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因资而立功”,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总体来讲,就是要我们“推自然之势”,即循自然之规律。
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节。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今天,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亚洲,亚洲见证了几千年来人类波澜壮阔的文明史。亚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以及亚洲文明内部的对话,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
朱熹“读书法”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由南宋大儒朱熹的弟子收集老师关于读书时种种“应注意事项”汇集而成
大家族的互助生活方式,相比起核心小家庭来说,更有利于养育家族子孙。而子孙众多,人口增长,又提升了宗族的竞争力。周代宗法配合封建,以开枝散叶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众多武装殖民据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崛起,起到了重大作用。商鞅变法瓦解了大家族,其后果便是战国、秦汉以来日趋严峻的人口危机。
公元121年,许慎的《说文解字》定稿。《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字形的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是研究汉字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典籍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揭示汉字的本义,发展汉字的“六书”理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疾病就伴随而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传染性的。
如今把游览作诗称作“采风”是可以的,但忘记而废弃古来采风以反映民生和社会实情的传统,却是不可以的。诗是最精美的文学样式,是诗人真实感情和社会现实的形象记录,天然而有“美刺”和“兴观群怨”特点。所以诗除了颂扬外,还有针砭效用,更应该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