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泽】如何帮助他人发展?古代先贤这样说

古代先贤在探讨如何帮助他人发展时,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经济教化、社会教化、法律教化、风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古人认同的关于人的发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

【霍嘉西】汲取传统文化“体证性”教育智慧

西方教育普遍重视对科学知识技术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但也存在着推崇间接学习、观察学习和表征性学习的弊端,容易产生脱离生活实际、缺少领悟践行等严重问题。我们应该相信但不能迷信实证研究,不应过分夸大实证研究的功能。弘扬体证性思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吸纳更多西方先进做法,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学理···

【高玉敏】乾嘉宗师戴震的治学之道

清代乾嘉时期,在群星璀璨的学术队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学者,他就是戴震。戴震治学广博,文字、音韵、训诂、测算、天文、地理都精通,这些学术领域分别被他的诸多弟子继承。

【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可以说“慎独”只是儒家“内圣”信仰下的一种德性工夫,它既指向操守上的纯粹,又包含“明心见性”的本体自觉,故而“慎独”既体现了儒家的德性之美,又凸显了儒家性命观的通透。

【孙海燕】孔子歧视女性吗

总体上看,在儒学中,女性和男性作为“阴”和“阳”,就像电池的两极,是同等重要的。但儒家大体认为,男人的社会责任大一些,女人的家庭责任大一些。“夫为妻纲”之类,也不是要丈夫支配妻子的意思,而是要丈夫为妻子作表率。但我们切忌走上另一种极端。

【苟东锋】名教: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每个成熟的社会都需要一套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价值主要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或者真理在哪里、道在何方。非如此,民众不能聚拢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社会或国家。当代中国基于自身的发展而提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壁虚构,而应当有一个底座。这个底座主要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一言···

【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

儒门严于“义利之辨”,若追溯这一思想统绪的源头,可将其归结于《论语·里仁》所载夫子自道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裁断“利”的问题。

【张希中】《十力语要》中蕴含的治学之道

《十力语要》是其代表作之一,熊十力先生自己评价此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做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书中蕴涵熊十力先生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只言片语往往发人深省,其中读书治学之见颇丰,对今人为学大有裨益。

【范玉刚 谷雨】白鹿洞书院:以圣贤之心传播文明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有一座传承千年之久、闻名遐迩的书院——“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的白鹿洞书院。它坐落于雄奇险秀的庐山云遮雾绕处,著名的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惟此而避开了名山游客的喧嚣。在树木葱翠处,一座幽深典雅的书院静卧在层峦叠嶂之间,这是当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办学,杏坛扬名、传播文化···

【张文珍】儒家修身要达成的境界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修身根本上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说:“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也。”那么,修身要达成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者说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么样的品格特质呢?

【石厉】《诗经》论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在前代流传的大量诗文中,精选删编而成。关于孔子删编诗歌,《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顾春】忠孝价值观在两汉确立

从秦汉开始,有两件事情伴随着整个传统社会,即在政治上实行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一家一户成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莫砺锋】仁者必勇——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东坡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江东瑜】日人的唐风宋韵:中华古典被视为本国传统、纳入学校教育

日本的国语教育分成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两个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学的部分,汉文篇占了约一半的比例,内容就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包括《战国策》《史记》《论语》《庄子》,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等名家诗词,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见古典中国文学的分量。选材一般都比较精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选。

【郭沂】“修道”“尽性”以“成人”——儒家的人生智慧

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的迷茫、错乱乃至崩溃。如何寻回人生的意义,将现代人从精神沉沦中解救出来呢?我以为儒家的人生智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

【高丹】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日本学者远藤光正所说,在外交场合下“诗文遣词造句的好坏,接关系到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韩星】“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历代君王为何要下“罪己诏”

敬畏上天源于古人对天的信仰。人们对上天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鬼神精灵都有怀有敬畏戒惧之心,才会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灾异之变就能使帝王警觉,反省理政当中的过失,减少施政当中的失误。因此,每当出现灾异和人为的治理失误时,帝王就会自我反省。

【谢茂松】中国以何种价值观屹立于世界

中国最终要展现于天下的是其文化价值观。历史上周边国家为中国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就内部而言,也正在于“礼义”的文化价值观维系从而能化育人心、性情,可久可大。

【王东峰】雷神、火神信俗简述

最近,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名称一出,社会议论纷纷、各种解读,在此不做赘述。笔者田野调查中,也经常遇到雷火崇拜信俗现象。在此,以历史文献为主,佐以笔者田野调查中拍摄到的图片,草就一文,略述雷神、火神信俗的源头与流布。

【吴钩】《钗头凤》:陆游一辈子的思念

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写了很多首慷慨激昂的诗歌,“铁马冰河入梦来”;也写过一些凄婉忧伤的小词,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阙,便是这首《钗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