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闫如玉 】王安石咏史诗中的历史观

咏史诗作为王安石诗歌中的一类重要诗作,在各类诗体里,最能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类诗作,对我们了解王安石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衍圣公”孔垂长访谈:儒家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月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乐其】为政之道 修身为本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习近平201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吴楠】桐城派优秀教育传统仍具当代价值

桐城派是清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桐城派成员在书院的讲学推动了书院的发展,也迅速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传播到全国各地。200余年过去了,书院教育已不复存在,但桐城派人士在办学中积累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些甚至还影响着当代教育。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桐城,探···

【专访】杨朝明谈“文化自信”:看清来路,才能坚定脚下的路

在具体推动层面,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中国传统上“以吏为师”,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官”,所以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干部首先要做到文化自知、文化自信,并且切实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朱康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乐”教的思想,对我们新时代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不无启迪之处。

【方遥】“天人合一”现代诠释的流变与争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广为人知的命题之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易》《尚书》《孟子》等经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其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观念,并广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资源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与阐释,而讨论焦点则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

【石志刚】履职尽责的古代循吏

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履职尽责成为官员为官的基础。如果做不到履职尽责,就谈不上做一个好官。

【侯文宜】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故又被称为“船山先生”。其诗学思想丰厚而深邃,在核心命题的阐发和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展现出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度。其中,“神理”说的提出和批评实践颇值得注意。据统计,在其诗学著作《姜斋诗话》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总共出现了20多次。

【集论】书院制:探索“通识教育”的大学之道(徐雷 李凤亮 周远)

书院是一个教育平台,复旦大学书院制的核心使命是“立德修身”。

【集论】中国书院如何影响亚洲文明(邓洪波 丁淳佑 鹤成久章 戴彼得)

书院,生长于中国,影响在世界。唐宋以来,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逐渐在国外落地生根,对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而推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星】中国士人使命担当的经典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新解

太平大同思想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赵馥洁】张载“为往圣继绝学”

张载以“为往圣继绝学”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学术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他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系统诠释儒家经典,着力建构以“民胞物与”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认真从事以“德治礼制”为特征的社会实践。

【林乐昌】“为生民立命”——张载命运论的新解读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题涉及两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定其异文,二是如何解读其思想。这一命题既有对孔孟命论的传承,也有对儒家命论的创新。

【刘学智】张载“为天地立心”释义

张载“为天地立心”是“四为”中最根本的一句。“天地之心”是指天地“意之所向”,即天地生物之心,亦即人心、仁心、天德良知;“为天地立心”,即儒者应该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往哲先贤所努力倡扬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都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是一种实学,需要人们努力担当起呼唤···

【朱德慈】绘制清代《论语》诠释学术版图

在文学史上,从地域视角审视学术嬗变、揭示学术特征,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如《汉书·地理志》《隋书·文学传序》将古代文化及文学分立南北两大区域,或在历史流变中揭示地域文学风貌,或在复古论框架下透视技法差异,且大多在宗经征圣、文以载道的传统范式中梳理学术谱系,追溯源流脉络。

【陈来】中日韩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

如果从一个大视野来看,儒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至少是东亚(中日韩以及越南)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术界、文化界对儒学对东亚社会的塑造作用以及对东亚价值观的形成极为重视。可以说,儒学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更是东亚共同的文化。

【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疑经之风在北宋前就已悄然吹起。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认为其源于唐宋之际的经学革新运动,而张富祥的《宋代文献学研究》则认为文献学意义上的疑古辨伪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潮还是在两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