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嘉】人文化成: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的调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意义,显著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杨朝明】道德是家风的底色

家风是世代积淀、慢慢形成的,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

【赵文宇】王阳明对佛学的批判

王阳明常被时人诟病为禅,皆因心学的主要命题与佛教经典的提法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指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六祖坛经》:“念念若行,是为真性。”王阳明也常常使用佛学术语,如“正眼法藏”“话头”“···

【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

本文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伦理学?长期以来流传一种说法,大意是中国本无伦理学。伦理学是日本从Ethica这个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原意是风俗、习惯的意思(英语中的Ethics相当于品德学)。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安乐哲】“一多不分”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的人类本不应该有饥饿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天是有办法解决饥饿的。今天人类的智慧所达到的水平,完全能够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再挨饿。

【张法】仁:家文化的升级版

中国文化从血缘村落到地域方国、再到天下王朝的政治升级,以及从夏商周到秦汉的理性化演进,都是在“家”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之相应,建构起了一整套观念形态,并以一整套核心语汇表达出来,其中突出的有“仁”。仁,从理论上讲,把家、国、天下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型的“仁的人性”;从起源上讲,关联到中国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性。

【周景耀】“俎豆之事”的象征

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国,在卫居住的时间也最长,卫国曾有意用他,孔子却无意接受,以至决然离去,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委,或可从卫灵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一探究竟。

孙汉生:时代新人应是新君子

孙汉生说,用今天的话说,道与德就是理想信念,仁智勇近于德智,游于艺近于体美,不怨天不尤人、平治天下近于有理想有担当。如此看来,若以君子标准衡量,则十九大报告所称的时代新人完全可以视之为君子,考虑到时代要求和青年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君子”。

【孙机】爵未必就是“饮酒器”——作为礼器的爵及其历史演变

在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三足、圆腹、侈口,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尾,流根处于沿上或立两柱,腹侧设一鋬的爵较常见,当今有关的著作中多称之为“饮酒器”或“温酒器”,这种看法也已为一般人所接受,知名学者孙机从器型,文献记载等方面考据,认为它却大有可商。

【张立文】谈读书做学问

我5岁开始上学,现已85岁,八十年以来,对读书做学问有一些肤浅体会:做学问,就是“学”和“问”。

【辛世俊】从“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谈心物关系开始 :程颢心学思想奠定陆王心···

“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是程颢10岁时写的诗句。这句诗看似简单,却与程颢理学思想有密切关联,在今天仍有重要思想启迪。

【吴建设】二程理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价值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是在对孔孟儒学创造性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结果。在新时期实现二程理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就要解决二程理学的当代表达问题,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二程理学进行新的概括和阐释,将二程理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弘扬二程理学精粹。

【魏涛】二程理学理论建构的特点:以“天理”为统领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形成,都与中原学者的参与有关。

【吴钩】宋慧乔离婚了,宋朝女子也可以离婚吗?

如你所知,不少朋友都叫我“宋粉”,我承认,我是宋粉,宋慧乔的粉。但是,昨天听说宋慧乔官宣离婚了,她的前夫是宋仲基,恰好也姓宋。有网友给他们送了一联:二宋分南北,劳燕各西东。我不知道二宋的离婚到底是男方先提出,还是女方先提出。不过没关系了,因为我现在要说的问题是,两宋时期,女性能够提出离婚吗?

【夏海】孟子之心论

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范畴,其名言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孟子关注心的范畴,建构了比较完善的心论,使心成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词和基本概念,深远地影响了宋朝理学和明朝心学。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对于修身养性和塑造良好人格,进而治平天下,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钱逊】四书之“天道” ——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三)

四书内容丰富,涵盖天道和人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政之道是人们日用常行当行之道,是人道;天人合一、人禽之辨、中和之道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之道,是天道。此六项构成四书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亦宋儒所说“大道之要”,或道统的主要内容。

【钱逊】四书中的“人道” ——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二)

孔子之教,兼内外而言。对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安百姓,不仅要求修养好自身,还要求关心他人,关心群体,关心天下大事。

【陈水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华文明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与中华文明有高度契合性。中华文明力量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情感基础、坚定公正准则、滋养和谐世界观。

【赵涵】《周易》:从卜筮之书到哲理之书

《周易》如何从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是先秦易学史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周易》的解读。

【孟宪实】《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唐太宗治理国家成绩出色,因为他使用“贞观”为年号,史称“贞观之治”。记载贞观之治的史书有《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但就丰富性而言,都不如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