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锋】先秦儒家对“合礼性”和合秩序的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和合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理念,被认为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则。秉承周文遗产而生的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社会秩序的和合、人际关系的和谐、诸侯之间的和平。礼作为周文的核心内容,在先秦儒家的视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几乎重要的先秦儒家都以礼的言说来建构他们所追求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社会···

【张俊】才性美学: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维度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

【王振复】时间现象学:《周易》的巫性“时”问题

《周易》的人文本涵之一,是巫性“时”问题。《周易》的时间意识理念,具有独特而深邃的人文素质,成为中国哲学的人文根源。

【张宏敏】浙学与徽学之间

浙江与安徽,山相依、水相连,长兴和广德、临安与绩溪毗邻,发源于休宁的新安江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成为钱塘江干流。两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两种相互联结的地域文化形态——浙学与徽学。

【许石林】谥号·悼祭文·取名·题款

事死固当优于事生,盖饰终之礼,本诸恒情而已矣。

【史世海】告老还乡 报效桑梓

在中国古代农村中,乡贤起到了建设乡里、弘扬礼义的作用。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品行高尚闻名。有的人从乡村走上仕途,退休后又回到乡村,反哺桑梓,温暖故土。

【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拒绝婚姻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现象普遍增多,以及各种性取向合法化,人们不免哀叹“家”正在走向衰落。

【丁涛】自然与道德——程颢对“天理”古义的扬弃与阐发

在程颢之前,“天理”具有自然、天命、道德等含义。为了批判佛老、复兴儒学,程颢对“天理”古义进行了改造。

【余开亮】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

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

【李辉】《诗经》的“乐本”形态

《诗经》是周代典礼活动中用于歌唱的音乐文本,其乐歌属性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近年来,学者们试图通过《诗经》文本中遗存的相关歌唱信息,来考察《诗经》歌唱形态以及周代诗乐制度等问题,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突破。

“百年儒学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牟宗三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山东烟台举办

“百年儒学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牟宗三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13日在烟台举行,以纪念牟宗三诞辰110周年为契机,以“牟宗三与中华文化的重建”为主题,旨在以新的学术视野对牟宗三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讨和发掘,阐发牟宗三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重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共同探讨儒学的今后走向和时代意义。

【陈进国】敬悼余敦康先生

共和已經成功,猶呼自由民主法制,願先生精神不朽。四統尚未會通,乃思原道演易探玄,幸后昆矢志笃行。

【予沉】挽余敦康先生

易理甄微顺逆自从容但为先贤传道统,玄音解味悲欣皆洒落全归大化见精神。

【周瑾】庾信文章老更成——余敦康先生印象

在余先生看来,对传统文化的宏扬,必须从文化战略上有个通盘考虑。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琐琐碎碎不是儒者的风气。北宋儒者真正关心的是“国是”——秩序重建,南宋虽然向内转,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国与天下,要在社会政治领域见得儒者之效。谈到这儿,余先生提高了嗓门,一字一顿:“文化应该是有力量的!搞儒学不考虑战略的问题,是根···

【陈明】余敦康先生与我

虽然老话说“师父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知识是产品,学费是价格,也逐渐成为事实和共识。我现在在高校教书,就经常在这两种定位间困惑游移。但在余先生这里,没有这个问题。

【林安梧】敬悼余敦康教授

敦禮樂,明易理,入太和,寂然不動。 康詩酒,妙重玄,法自然,感而遂通。

【王瑞昌】悼念余敦康先生

余先生无疑是中国哲学史领域之大家。人一生要做出点成就是非常难的;天赋、体力、家庭、政治、社会环境,缺一不可。区区相信,如果生逢其时,凭余先生之才智,是完全可以成为一流哲学家的。他饱经苦难之余,在学术上有如此建树,已经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了。

【专访】余敦康教授:“和谐”——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如何理解“和谐”的起源与内涵,乃至如何真正进行“和谐”的实践,都成为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谐”作为一种价值,同样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定位这一价值,并真正发挥其作用呢?

【郭齐勇】深切悼念余敦康先生

余先生曾来武大讲学,他对玄学、易学、儒学、道家,对上古思想,对整个中国哲学的深度诠释,别开生面,极具启发性。他的大著是我们的案头书。他的精神,他的人格风范、音容笑貌,幽默潇洒,妙语连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吴展良】动态感应与理性分析

我总希望这两种世界观、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体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理解尊重,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低估。至于我们个人,则首先必须能在专业与生活中,运用这两种态度中的其中一种,力求彻底到位地处理各种问题与需求,并同时尊重与学习另一方面,以获得生命较佳的平衡及智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