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敏】《袁氏世范》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

在中国古代家训史上,有一本十分重要的家训书籍,那就是北宋袁采所撰的《袁氏世范》。清代四库馆臣给予它极高评价,认为它“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该书不仅为教诲袁氏子孙所写,也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说理深入浅出,别具一格,海内外不少学者均对此书有研究。

【杜泽逊、王篤堃】《曲礼注疏长编》:治礼学不可少之作

王锷教授,礼学名家,近成《曲礼注疏长编》,由广陵书社出版,精装四册,一百二十余万言,诚为礼学研究的又一部佳作。

【李德嘉】人文化成: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的调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意义,显著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田飞龙】华洋关系正常化仍有待时日——从外国留学生事件说起

近期福州交警“宽待”外国留学生事件及山东大学“一比三洋学伴”事件再次成为网络公共话题,刺激民族复兴期国人敏感神经。两个事件均涉及华洋关系,更由于牵涉警察公权力及高校自治权在各自领域的不平等对待,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向的平等法治精神多有背反。

【林安梧】深仁厚泽:敬悼蔡师仁厚先生,虔诚祝祷中华文运

蔡仁厚先生是我的恩师,从师问学四十余年。蔡老师不只是我学问上的老师,而且是我生命中的导师。虽然,在隶属上,我是牟宗三先生指导的博士,但没有杨德英老师(蔡师母)的教导,一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不会走向儒学及中国文化研究之途,反而他可能走向的还是科学之途。

“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暨第四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本期主题是“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

【方旭东】明体见用——《新儒学义理要诠》导言

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形上学或心性理论,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对个体而言,它不仅仅提供一套世界观以及精神修养方法,它还具体指导个体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它不仅帮助人在现世中安身立命,它还为人的死后世界指点迷津。

“江南文脉·泰州学派分论坛暨泰州学派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派以地名,地以派闻”,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流派,是历代思想史家论及阳明后学关注最多的一个学派,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思想遗产。去年12月,在首届“江南文脉论坛”上,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

安徽师范大学祝福用爱祝福,传承用孝传承:“青春孝行”四年重逢初心

“祝福我们的祝福老师从‘青春孝行’团队创建者光荣变身成我们的指导教师!”“哈哈!谢谢队长对我的夸奖!身份变了,初心不改,孝心不断!

安徽学子走进乡村:当童真遇上古文

听我琅琅读书声,知我莘莘学子意。在小小的春蕾学校里,传出整齐又有气势的琅琅书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天,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良梨“寻‘梦’经典,智教春蕾”暑期支教团队发挥专业技能,将属于文学院的“古风”特色带入课堂,从古文学到古汉语,从诵读到深入理解,带领孩子们叩开诗词歌赋的大门。当童真遇···

许石林著《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出版暨自序、跋

作者许石林多年来写作积累了一批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和喜爱,因此以“望故乡”为主题策划出版此书。以描写作者熟悉的生长环境——陕西关中风土人情为内容,涉及山川地理、物产工艺、风俗礼仪、人物言语等内容,全书分为“风土”“礼俗”“人情”三个部分,,“经史作骨、艺文为气”,凡所描述,皆有根据,对司空见惯之事物人情、···

【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所反映的儒墨交融

战国中期,儒墨实力相当,抗争激烈。人们往往注重两家间的差异,而忽视其间的交融。早期墨者原本就脱胎于儒家,交融是情理中事,清华简《邦家之政》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节俭观,包括宫室、衣用、饮食、礼仪、丧葬之简朴,尤其节葬观已脱离儒家正统

“儒家经典的诠释与传承:《论》《孟》新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2019年7月6日,由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湖北省国学会协办的“儒家经典的诠释与传承:《论》《孟》新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会议主要围绕曾在武汉大学工作多年的杨逢彬教授近年来出版的《论语新注新译》和《孟子新注新译》两部影响较大的古籍注本展开讨论,并进一步总结经验,商榷学术,探讨···

【双修海】冯友兰“新理学”完成语言学转向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积极倡导运用西方分析哲学的精神和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其重要成果即“新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

【吴钩】宋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让我先问诸位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一个朝代?经常也有人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如果可以不穿越,我当然选择不穿越,因为我很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但如果非得要穿越,那我只好选择回到宋代。

【魏后宾】从“生”“仁”互通看《易传》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从生仁互通的层次上看,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可与《易传》中的三个命题相对应:前期可配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生仁互通确立的阶段;中期可配之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由生仁互通向生生与仁互通转变的阶段;后期可配之以“生生之谓易”,是生生与仁互通完成的阶段。考察生仁互通的过程,可以发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恰与黑格尔“正反···

【赵文宇】王阳明对佛学的批判

王阳明常被时人诟病为禅,皆因心学的主要命题与佛教经典的提法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指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六祖坛经》:“念念若行,是为真性。”王阳明也常常使用佛学术语,如“正眼法藏”“话头”“···

【许家星】“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论《四书纂笺》述朱与订朱兼具的学术特色

詹道传《四书纂笺》采用笺证形式,对《四书集注》作出了正其音、明其义、考制度、辨名物、究本末、补未言、列异说、辨错谬诸方面的考察,被称为“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该书还就《四书集注》注音、字义、引文、史实、袭用古注、未及修改、两说冲突、与朱子它书说冲突等多方面之误提出中肯批评,体现了批判修正朱子的一面,四库馆臣认···

【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

本文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伦理学?长期以来流传一种说法,大意是中国本无伦理学。伦理学是日本从Ethica这个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原意是风俗、习惯的意思(英语中的Ethics相当于品德学)。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