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次流别,以道统学:刘咸炘目录学论集》出版暨序、编后记

刘咸炘的目录学研究贯通了从刘向、刘歆父子开始直至清末的目录学史研究,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的目录学文献及郑樵、章学诚等人对目录学、校雠学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辨,从部次流别以辨体知类,归于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不但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更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

虞万里主编《七朝石经研究新论》出版暨前言

本书共辑石经研究论文共26篇,体现海内外经学研究、石刻研究与文献研究的优秀成果。以石经刻成年代与专题为划分标准,列汉、魏、唐蜀宋、清及石经学者研究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各时期石经的文物考古研究、文字研究、文献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拓本版本学研究、音韵学研究、礼制研究、校勘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学术价值很高。

【朱刚】亲亲与时间 ——论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

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黄启祥】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时间特征——兼评《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透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

【张祥龙】原时间、亲亲与权力传承――回应朱刚和黄启祥

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的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的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的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的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的时间观在《周易》的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的家庭化的特征,以至于时间与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

【儒家邮报】第303期

《儒家邮报》主要为各界人士提供与当代儒家有关的各类信息,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立场和观点。《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

龚鹏程著《儒学与生活》出版暨简介目录

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挖掘与分析,展现了儒学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儒学为人们在生活中找到美和价值的导向,而生活又让儒学在日常之中充满生命力与活力。只有扎根在生活之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才能生机勃勃地传承与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

【吴钩】知否知否?宋朝人的四般闲事是如何玩的

据说正在播出的宋朝背景长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现了宋代雅致的的生活文化,剧中人说出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台词。这句台词出自宋人笔记《梦粱录》,是南宋时杭州的民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台词中的“累家”,准确的写法是“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宋人认为,这四件雅事···

【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所谓“最早的中国”,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国,二是中,三是最早。三者之中,某一遗址或文化是否已经进入“国”的阶段,有具体可视的考古材料为依据,其年代是否为“最早”,这是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问题,都不难判断。唯有是否为“中”,纯属观念上的认识,未必一定见诸于考古实物,因此最难···

【程小红】深圳应该建文庙吗?

对于深圳这座在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崛起的城市,商业文化正在成为其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一直是深圳被指为“文化沙漠”的原因之一,如何重塑深圳的城市文化,一直是深圳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这次金心异提出在深圳建设文庙的提案,只不过是最新的一次关于深圳城市文化争论的体现,不管最终是不是能够如其所愿,关于深圳的城市文化讨···

人大代表金心异:关于建设深圳"文庙"的建议

深圳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追求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中间,越来越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深圳,却十分缺乏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建筑,仅有大鹏所城、东门老街和南头古城有少量历史建筑,但这些历史文化更多是岭南地方文化的符号,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

【孙君恒】儒家君子“五常”的当今价值审视

儒家君子“五常”(仁义礼智信)美德,由董仲舒所概括。董仲舒的“仁义法”,主张“正谊谋利”,在一定或者特定时间、范围、场合下,值得关注、认同甚至需要加以肯定。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规范要领的普遍总结,一方面有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也为非统治阶级、广大仁人志士和普通老百姓所认同和遵守,很多地方仍然具有不···

【王刚】孟子与《春秋》的经学建构问题探论

孟子是对《春秋》进行经学建构的关键人物,时间为孟子晚年的齐宣王时代。孟子在稷下的文化刺激及禅让政治破产的情形下,赋予了《春秋》较为完整的经学品质。从此,《春秋》由“事”而“义”,作为孔子传道之书,成为经学专名,此后挖掘其内在的“笔法”及微言大义,成为主流诠释方法。

【刘培功、单虹泽】儒家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宋明新儒家借鉴了佛教的“本心”“佛性”等观念,以“仁”为核心,发明了儒家话语下的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儒者看来,万物处于以仁之生生大德相贯注的共同体中,故需以仁爱平等相待,“一体”之万物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共同体。理学家普遍强调通过心性修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并将此共同体内的成员看作与自己密切相关。

【韩星】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

形而中学并非西方哲学意义下的“形而上学”,它居于道器之间,通过修养工夫使天道落实到生命实践之中,并开出道德、艺术、宗教、知识等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性的差异。形而中学有经典的依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认同与阐释,对于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邓国宏】戴震哲学方法论新探——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的观察

利用“解释学循环”理论来考察和评论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学界已有之阐述还存在层次不明和理解偏失的问题。通过梳理和区分“解释学循环”的三重含义,以此对照考察戴震的哲学方法论论述,可知其一方面有与现代哲学解释学相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亦有自身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对比,戴震哲学方法论的合理价值、独有特色及其不足,亦得以明···

【邓联合】从“天游”到“游人之樊”

为纠正庄子处世之道的逃世主义弊害,王船山在《庄子解》中基于“浑天”的视域,特别拎出《庄子》书中“寓庸”和“随成”两个语词作为关键概念,通过赋予被庄子否弃的人伦物理以天然合理性,推衍出了一种于日用伦常中随在体认“浑天”“无游而不逍遥”的处世哲学。

【方朝晖】“王道”小考

“王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时常出现。该词的本义应当是指“先王之道”,所谓先王包括古先王、周王等在内;由于先王之道的理想性,王道到战国时已引申为可指一切理想意义上的为王之道。王道的内容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看。从外延看,王道与霸道相对;从内涵看,王道指治道,包括推行公道、仁爱百姓、整齐人伦···

【王日根】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展是持续性的,经由改革和创新而达致社会的稳定是常态,虽时有惰力滋生、脱序现象出现,但不乏内在的纠偏动力,维新机制屡屡将中华民族从危境中解出,走向新生。

“荀子思想与道统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召开

为开拓荀子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和新方法,近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和邯郸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与道统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与会。与会学者围绕荀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清华简与《荀子》思想、荀学史、荀子研究的新方法等话题展开热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