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英 著《反对个人主义:儒家视角下对道德、政治、家庭等基础的再思考》出版

“安乐哲儒学大家翻译中国”系列之一。第一部分致力于展示人类作为自由、独立和自主的个人的愿景,以及为什么这个愿景始终是海市蜃楼。它过去有着解放功能,但现在已经变得有害,甚至只是在清楚地思考时,更不用说实现社会和经济正义,或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环境和其他问题。

王振复 著《〈周易〉的美学智慧(修订本)》出版

王振复教授致力于中国美学研究数十年,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本书为“王振复美学论著集”之一种。

【吴钩】泉州寻宋

泉州是我神往已久的一座城市,因为许多朋友都说,今天在泉州还可以看到众多保存完好的宋迹,感受到不绝如缕的宋朝遗韵,而我,江湖人称“宋粉”,尽管这个称呼有些戏谑,甚至有点不友好,我不想接受,但我对宋代文明的欣赏也是不用掩饰的。到那些沉淀着宋朝历史的城市走一走,是我的计划。

预告丨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将于5月19日—20日举行

5月6日,记者从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将以“弘扬优秀母教文化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为主题,于5月19日—20日举行。

【陈瑶】品《论语》之韵,会成长之要

陈瑶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于2023年4月份在学姐介绍下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3年5月8日,诵读《论语》的第30天,她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耗时13年,四川迄今为止最大文献集成《巴蜀全书》结项

文献典籍,是记录人类历史、思想、学术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华夏经典的不断整理和研究,成为中华文明代代相传、永葆生机的重要途径。在历史长河里,巴蜀地区的先贤诞生了哪些杰出成就?他们的智慧结晶又有哪些流传至今?

【何俊】近年来国内北山四先生研究综述

“作为儒学的江南,正与江南本身一样,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我们以时间为维度展开,为了更好地在当下理解作为儒学的江南和江南的儒学,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她曾经的构成创化有真切的把握,更要通过这样的把握对其未来的可能流向进行前瞻。江南儒学公众号推出系列文章,对当下学界围绕江南儒学的研究动态进行整理总结。

【欧阳祯人】从陆王的诗篇看他们思想境界的承继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词大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和读书人,很少有人不写诗词的。韵文实际上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半。中国古代的诗歌从两言、四言、五言、七言,骚体、长短句,如滔滔江河,滚滚向前。连《老子》《天问》等哲学性名著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撰写出来的。中国古人的诗情画意,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孟子研究院召开邹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邹鲁文化的交流互鉴,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6日上午,孟子研究院召开邹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曲阜市作家协会主席江文龙、副主席韩秀田、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秀华等一行9人出席座谈会。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委员、副院长毛景卫以及各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十讲,邓洪波教授主讲“岳麓书院的前世今生”

4月11日晚,“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十讲开讲,由历史系邓洪波教授主讲,主题为“岳麓书院的前世今生”。岳麓书院副教授、历史系主任谢一峰老师主持讲座。

【刘昭】学成以君子:荀子“劝学”思想发微

在今本《荀子》中,《劝学》居首,《尧问》居尾;在今本《论语》中,《学而》居首,《尧曰》居尾。尤其二书均以“学”与“君子”开篇,立意若合符节。可见,这种相仿的排篇绝非无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参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安排《荀子》,突出孔、荀对学以成君子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荀子看来,“人之生固小人”(《荣辱》),而“学”···

【陈佳乐】传承:用心读《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明明德读书会的缘分,开始于新媒体中心电视台师父和学姐们的介绍。他们给我放了杜老师“《论语》走进思政课”的采访,采访中杜老师谈到将国学经典融入思政课堂,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自身修养等,我想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论语》,品读经典,深深地吸引着我···

【叶文举】南京钟山书院:清代江南学术重镇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考虑到“江南文风极盛,士子贫寒,膏火不给,无以专心学业”上书皇帝请求在省城建立书院,得到雍正批准,在省府江宁创建了钟山书院,并获得了雍正御批“敦崇实学”的匾额。道光九年(1829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筹款增修。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兵燹被废。同治四年(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加···

【吴飞】文质论视野下的荀子人性论——兼评性朴论之争

荀子非常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文质论传统,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性与礼制。他在《性恶》等篇中将作为质的人性理解为恶,但在《礼论》等篇中又非常肯定情与质,这展现了文质论的理论张力。相对而言,孟子对文质论没有像荀子那样讨论得那么深刻,但性善论更符合文质论的理论模式。

重磅首发!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一套深受学界好评的丛书《四部丛刊》。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