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全称“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是孔氏家族在各项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私家档案。现存档案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至1948年7月止,历时4百余年,约30万件,按照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朝廷政治、财务、文书12大类;按照档案所属历史时期可分为:明代档案···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的传统书院自唐末五代诞生到清末改制,经历了千余年。士大夫的经世情怀使他们和传统书院相伴而行,在他们的坚持和推动下,书院仍然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对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作出了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年2月25日,围绕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曦的新著《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溪副教授展开了一场对谈,追问在有形的文物之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博物馆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示。
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正形成一股全国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视角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关照现实,展望未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系统地挖掘整理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为认真解答“四个讲清楚”的重大历史与现实课题,深入做好“两个结合”文章,全面加强儒学思想文化研究,及时有效地回顾、总结、前瞻,我们将孔子研究院部分特聘专家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访谈演讲文稿、著作摘录等予以汇总,结集为《尼山儒学文库》(首辑)。这些专家中,有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
第二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自启幕以来,广受海内外传统文化爱好者关注和支持,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50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逾万名选手参与。经过专家团两轮品鉴后, 75组选手的诵读作品,脱颖而出。
为了聚焦学界经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和分享经学研习过程的参考书目,《经学研究》公众号近期开设了新的推送栏目——「新书信息」。本栏目主要介绍近年来经学相关文献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概要,与诸位同道展开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每期介绍的书籍文献,源自近几年与经学相关的出版物,大体分为「学者新著」「学术辑刊」「新校古籍」等三类。
为持续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干部职工学经典、背经典,近期,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机关推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之“《论语》背诵活动”。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非教育化”。我经常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偏正词组,传统文化是定语,它是用来修饰教育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活动,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它就应该遵循教育的原则、规律和逻辑。
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并从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证。至此,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
李泽厚和蒙培元是中国哲学情感进路当代复兴的先驱,而两者的差异是:李泽厚的思想是历史唯物论的,而蒙培元的思想则是儒学的。当前的情感哲学复兴存在着三个方面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情感的存在者化问题;二是情感的价值中性问题;三是情感的超越问题。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是这几天最抢眼的新闻之一,恰好我最近在看北宋四川交子的材料,发现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与北宋前期四川交子的一次爆雷有些相似,所以今天就结合硅谷银行这破事儿来说说交子为什么会爆雷。
旅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
2023年3月11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1期举行。本期由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老师担任主讲人,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孟子研究院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与谈···
文化的核心是经典,因为经典蕴含着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此当无疑义。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核心,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因此,各个时代对经典的认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认知)也可能不同,有时候还会差异很大。在此意义上说,学问确有古今之别。换言之,古今学问变异的原因不在于学科的分类或使用工具的变化,而来自对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