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晖】《诗·商颂·那》礼制与郑玄更礼

在汉代之前,儒家从未执掌过政权,其礼学传承中也缺乏经国大典。西汉元成之际,今文经学直接以家人之礼的亲亲来制定经国大典,未能奠定大一统王朝立国之基并展示其历史意义。代之而起的古文经学则致力于为现行体制辩护,激烈指责今文经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并以现行体制为基准,在儒学内构建超绝性的天子之礼。

【高中正】《书序》制作与孔子删《书》说新证

《尚书》有《书序》一篇,约在汉武帝或更早时期,随同古文《尚书》一起出现。《书序》称“序”,其实是理解孔子“删《书》”之说的一把钥匙,然而前人却多有误解。唐代孔颖达认为“序,所以为作者之意”,至今还有受众。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金縢》一篇,因末简背面有“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十四字,与今本《金縢》之《序》相近,···

杨逸 著《宋代四礼研究》出版暨序言及后记

本书旨在探讨一种处于经学与史学之间的礼学知识形态。所谓“四礼学”是从礼经学系统中分化出来的,与“三礼”之学、“五礼”之学相区别的,以冠、婚、丧、祭为主要内容,以私撰礼书为文献形式,试图总括个体生命全程、儒化日常生活的礼学系统。宋代是四礼学体系的形成时期,本书考证了约60种宋代四礼文献,对四礼仪式的相关问题做了专题性的···

【刘溪】儒生与科技:从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看清初士人格物风尚

清初文人纳兰性德以诗词著称,而其所著《渌水亭杂识》为学界所忽视。其实,该书作为一部专研格物的笔记,不仅包含诸多传统格物门类,还涉及许多西方科技的内容,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科技发展与儒学内在转型等问题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中江】儒学的新开展与公共实践:韩愈的典范性

在儒学延长线上的韩愈,面对儒学内部的单向度发展和萎靡的现状,面对佛学和道学的挑战,以别开生面的魄力和使命担当,苦心建立儒学的道谱和自我认同,阐扬儒家的精神和价值,以无畏的道德勇气实践和证成儒家的入世苦行。作为一位真正的儒者,其言其行都具有典范性。

【王国明】“太一”发微——基于天学视域的考察

“太一”大致经历了从天学到神学再到哲学的嬗变脉络。象征北极或天极的位置,正是“太一”天学意涵的核心,也是其基源性意义所在,其神学或哲学意涵皆由此派生与展开。因此,无论从神学信仰还是哲学意涵上理解“太一”,均须以其最初的天学背景为底蕴

【张凝】追本溯源论儒商之根本特质(下)

人类正处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中华文明正在复兴,并极大地改变世界格局,圣人之道将渐行于天下。子曰:“人能弘道。”当此之际,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一大批服膺圣人之道的士君子,担当弘道、行道之大任。为此,崇圣会兴起“大人之学”;虑及当世社会特征,重在养成政府官员、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等人士为士君子,···

【吴钩】宋朝为什么“农民起义次数最多”?

许多人应该都在网上看过一个说法:“宋朝一共发生了400多次的农民起义”“宋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王朝”云云。这一说法流传很广,常常被网友拿出来批判宋朝、怼宋粉。但相信引用这一说法的多数网友都不知道“400多次的农民起义”的统计数据来看什么论文,是不是可靠。

【曾海军】丁老师何以叹衰

前阵子丁老师推出《甚矣吾衰也》一文,在学生中引发一片唏嘘之声。但我感觉大家光停留在题目上,并没有仔细体会丁老师何以叹衰的用心。丁老师在文中分年衰和德衰,固然不无年衰的氛围,但主旨还在以德之不衰相砥砺。

整理完中国文庙清单,一整个惊住!

如果说,教堂是西方人的精神寄托,那么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来说,文庙就是儒家崇礼思想最具体的体现。自建成以来,文庙就因承载着民众信仰而一直香火鼎盛。可以说,在中国,人们心中的文庙有着不亚于教堂的地位。

【贾海生】言不凿空 义无玄理 ——略说《仪礼》郑注

礼典的践行与演习,都远远早于礼书的撰作,甲骨金文的记载可以为证。礼崩乐坏之际,僭上已成风尚,守礼无所依凭。鲁哀公便借恤由之死,令孺悲向孔子学习士丧礼,于是士丧礼才被写成书本。自此之后,好古怀旧而又识礼的君子陆续将列士至于王朝的各种礼典书写下来,以为行礼、习礼的根据,因而在七十子后学之间传抄研习(沈文倬《略论礼···

【王锷】郑玄《礼记注》为何成为研读《礼记》的必修书

西汉戴圣编选《礼记》四十九篇,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及其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是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影响极大的儒家之书。《礼记》文字简奥,仪节繁缛,汉桥仁、马融、高诱、卢植、郑玄皆注《礼记》,惟郑玄《礼记注》(下简称“郑注”)传于后世,成为汉唐以来学者研读《礼记》的不祧之祖。

【曹建墩】郑玄《周礼注》与礼学体系的构建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献给朝廷即被雪藏于秘府中。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并将之著于《别录》《七略》。

【吴钩】“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什么关系?

钱穆曾讲过一件佚事:“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指常平仓制度),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倾佩之忱。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诗礼文化与社会治理”重点创新团队学术交流会(第一期)成功举办

2022年1月11日下午,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诗礼文化与社会治理”重点创新团队学术交流会(第一期)在上海大学文学院308会议室成功举办。学术交流会为“诗礼文化与社会治理”重点创新团队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季度举办一次,邀请科研成果突出的老师代表作分享发言,旨在介绍学术成果、分享科研经验、加强成员交流,推进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诗···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