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王朝的国家福利与“福利病”

许多人可能都会以为,现代国家福利制度起源于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这部法典将贫困人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值得救济的穷人”,包括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失去依靠的儿童,教区负有救济他们的责任,如给成年人提供救济金、衣物和工作,将贫穷儿童送到指定的人家寄养,待长到一定年龄时再送去当学徒工;另一类是“不···

【陈以凤】报本追远:古代祭礼的思想意蕴

祭礼在古代属于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即以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地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充分说明了祭祀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祭礼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不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严格的祀典制度,并在儒家的诠释阐发下构建了独特的人文体···

儒家智慧鹏城讲坛系列活动圆满举办

12月20日上午10点,深圳孔子文化节公益展暨儒家智慧鹏城讲坛迎来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深圳市原统战部副部长、侨联主席、侨媛会会长、孔子后裔孔爱玲,曾子第75派裔孙、曾子家学传人、修身型组织创立者曾庆宁,深圳孔子文化节创始人、儒商论道、家风建设推动者、三和国际集团董事长张华以及行动教育校长哲学班、侨媛会、慧善芸雅、儒家学···

明王相传,大道之授——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尧曰》通讲

2021年12月25日下午,第二十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尧曰》篇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数十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孔子研究院助理···

一场青铜器巡礼,湖南省博展“王者归来”

长达两千年的中国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之初的礼制大构建。它们是青铜,也是王者。似归来,却未曾远离……近期,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为青铜器大展,汇集10多家文博单位的280件青铜重器,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典藏青铜瑰宝。从展览中,观众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

张永义 著《异类中行——方以智的思想世界》出版

本书是作者近年研究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的论文合编。除引言外,十四篇文章大体分为四组:第一组讨论觉浪道盛、憨山德清和方学渐的学说,它们构成了方以智的师承、家学和思想背景。第二组集中处理《药地炮庄》,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该书的成书经过、解释特色以及在庄学史中的地位等。

丘濂 等著《诗经地理》出版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

美轮美奂的长泰文庙夜景已上线!快来打卡啦~

长泰文庙夜景工程已于2022年元旦正式上线。夜幕降临,文庙内流光溢彩,灯火斑斓,美轮美奂的夜景等你前来欣赏。

【张凝】追本溯源论儒商之根本特质(上)

人类正处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中华文明正在复兴,并极大地改变世界格局,圣人之道将渐行于天下。子曰:“人能弘道。”当此之际,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一大批服膺圣人之道的士君子,担当弘道、行道之大任。为此,崇圣会兴起“大人之学”;虑及当世社会特征,重在养成政府官员、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等人士为士君子,···

【张晚林】何谓读书人?

若读书人下移为识字者,而识字者不过是技术与信息之获取者,自身即沦为下品,焉能获此高评?!古人谓读书种子,读书人之所以是种子,盖弘道翼教、移风易俗、正心淑民,端赖此也;识字者不过职业人,赚钱以养身家者耳,与斯何干?故读书人与识字者之辨,岂不大也哉?!

【许石林】SOHO是非常令人恶心的名字,改为“搜候”算是很难为人、很客气了

什么时候把深圳的“kk猫”、“抠抠扒”也责令改正?因为这两个破洋字母名,我从不主动约人到那两个地方去见面、吃饭,不得不办事,也是能避开尽量避开,总觉得这种名字对别人说不出口,一想起来就觉得很臊,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还一直担心:北方那些老年人来深圳,又不说普通话,如果请他们到这地方吃饭游玩,怎么给他们说这两个名字···

【许石林】玉米地遭水灾后的两则故事:背后是一个让人饱含热泪的“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迷昏欲睡的中华心。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柴高】《关雎》:我们的解读

在前几讲中,我们已经总结并分析了朱熹、流沙河、曲黎敏、李山等多位古今名家对于《关雎》这首诗的不同解读。而今天,我们将要谈一谈麒麟山書院自己的解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