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则权从尼山、孔庙、孔林,三个与孔子一生密切关联的文化遗产切入,与大家分享了孔子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让大家从孔子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还通过几个故事分享了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因材施教、富贵义利、好人好事等问题的思考,重点分析了儒家辩证与时中的思想内涵,提升了大家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了解。
走进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来自岳麓书院的学训。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毁于战乱。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图”以仿宋古建筑风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879平方米,包含···
抚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世文在发布会上致辞时表示,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誉,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名儒巨公,王安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安石画传》深刻诠释了王安石作为中国11世纪的一位伟大改革家,身上所蕴含的家国精神、革新精神、敬业精神、自律精神和时代价值,把对王安石的宣传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新时代重要的文化出版工程,丛书由著名学者楼宇烈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著名出版家聂震宁担任副主任委员,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编委。该工程由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实学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由善品堂文化出版机构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
这些客观的投票率数字显示,香港选民基础对新选制的理解和认同并未完成,选民基础仍有较大比例的迷惘甚至抵制情绪,香港民主建设需要实事求是,积累信任,化解心结,扎实推进。
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在法律儒家化背景下,传统法律理念下的多元法源结构对司法审判模式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思路就是试图以刑法为视角,解释中国传统法律理念中的多法源结构。
中华儒教文明独有的政教相通理念,使得“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教理念的奠定者,儒家政教思想的特色,可以通过对“师儒”的溯源得到解释。两汉以后儒家政教文明的发展,汉学讲师法与宋学讲师道,均分别渊源于先秦荀子与孟子,与他们对“师”的政教责任与身份认同有密切关系。
作者有长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观察经验,又对中外哲学、历史等理论问题有深入研究,故此书的论述理论基础扎实,贴近现实生活,得出的很多结论平实而深刻,读来深具启发性。可谓一部阐述“中华文化精神”的力作。
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这场运动并不以复兴自己的古典文化为己任,而是显示出彻底否定传统的特征。这几乎代表了百年来中国人的基本自我定位:抛弃旧传统,迎接新文化。无论迎接哪一种新文化,否定自身传统是一个共同前提。一百年过去了,世界有了极大变化,中国也发生了···
儒家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凝练中国的理念,而又适于以当代法律政治的视角观之。与列文森关注的主题一致,本书亦讨论“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生于农、重视农,生于礼仪、重视秩序,生于静态、重视温情儒家当中,蕴含着中国法律政治观念的密码。对儒家的观念进行现代解读,是我们重塑政治法律观念的新起点。
本书不是什么开山之作,只是研究朱子理学系统专著中的一部分。意在以朱子理学为背景,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生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荀子天论的主题有二,一是要否定神学天,批判宗教迷信,二是为礼义寻找形上的根据。他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从“天人之分”的角度批判了天有意志,肯定“治乱非天也”,同时又提出“天职”“天功”,以说明经验世界的整体秩序与和谐运行。前者是一种经验天,后者则是指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据,是一种本体天。
治中哲者每以三教九流特有之模糊概念辩难问诘、切磋交流,彼此间心领神会而不足为外人道——言语之闭塞殆与江湖切口一般无二。唯有赓续侯官严氏连类格义的未竟之业,方能熔中哲之悟性与西哲之量智于一炉以成就无问西东的爱智之学
《乐记》“礼乐之说”非“礼乐之悦(释/怿)”,非“礼乐之说(言/谈)”,更非“礼乐之脱”等,此于《乐记》章句的文义及语法不通。据《乐记》上下文及《荀子·乐论》对应的“礼乐之统”等,可确凿推定《礼记·乐记》、《史记·乐书》“礼乐之说”的“说”字实乃“设”字之讹(設→說)。《周易》“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句,古人即屡云“说与设通”,设说二字···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人有大量。虽然俗话,却是真理。量者,容量、度量、器量、识量也。大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量。如何应对无礼之徒和横逆之来,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器量。孟子认为,君子处此宜自反。自反而有礼,自反而忠,则视之为妄人,比之为禽兽,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