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吴仰湘教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在历史学院第一会议室举行了一场题为《皮锡瑞前期经学问题》的学术报告。
《孔子学刊》第十辑出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孔子后裔孔海钦带领孩子们诵读《论语》,琅琅读书声飞出福州市连江县官坂镇白鹤村的陈氏祠堂。
敬悼石立善教授
2019年是王船山诞辰四百周年。12月17日下午,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和上海师范大学《东方哲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沪上纪念王船山诞辰四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以及上海社科院的三十名专家学者,就船···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智慧,是学术界和社会人士多年来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究竟何为中国文化精神,其特质如何?何为中国人的智慧,表现为何?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之间是何关系?则是貌似清楚实则问题甚多的论域。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所著的“姊妹篇”著作《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智慧》,对这些问题有颇富洞见的阐释。
通过何休来解释董仲舒的春秋学,是历代注释者共同遵循的方法。近来有学者从学理上否定了这一路径,认为董学未明的症结正在于此,力图突破何休的框架另立新说,并举“远近内外”问题为例。本文从该例证出发,阐述新旧两种解说,分析出新说错误的原因在于误解了何休的“义例”。以此广论何休的“义例”与董仲舒“《春秋》无达辞”观念之间的关系···
晚清公羊学风靡海内,腾挪跌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程和学术的变迁。对此作专题探讨在哲理上有深刻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基础、内在动力;晚清时期虽然危机深重,但又是中华民族克服艰危局面、有识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关键时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经学史上壮观的夕照”。
“钦明”二字乃“由敬而明”之意,取自《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钦明书院以经典教学为基础,设《四书》、五经、宋五子为核心课程,从事儒家经典教学研讨及相关活动,以期传续中国经典之教养,作育端悫明通之人才,承担实事,引导风气。
冬至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隆重盛大的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下来的,可谓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体系《五经》里几乎都提到了“冬至”日,这在中国节日传统里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复卦,䷗,震下坤上,乃雷在地中之象。按孔门《易传》以天地间构成与变化之大要大象以说八卦的易传基本哲学理论,复卦乃寓寄阳春潜蛰届萌之象,系阴极阳复、冬尽春回、阳刚复长、万物更新之象。
董仲舒不仅把饮食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
此刻,上海阴雨连绵,寒风呼啸,夜漆黑漆黑的。我认识的一个老师离开了,从此世界上再无此人。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集刊》创办人暨主编石立善先生,于孔元2570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廿三日己丑暨西元2019年12月18日因病辞世,享年四十七岁。
比较古典学”不应仅限于平行或交叉的比较研究,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明,正面直切地通过西方原典或译本,不断借鉴和吸纳其古典语文学、博物学、校勘学、版本目录学等多学科的理念、方法和范式,来观照、研究中国古典,以重振古典文明,我以为这是“比较古典学”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的主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