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翠莲】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乡土文化的消逝,带来了乡村社会发展变迁中的治理困境,使得与传统直接管控的硬治理模式不同的间接嵌入的乡村软治理进入了现实语境,而注重文化重建的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孟荀伦理学暨两岸儒学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伦理学是孟、荀思想的核心之一,但历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存在着诸多争议。近几十年来,孟、荀伦理学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石林】今日谈文化何其轻易!

前日某活动上,名人云集,后半段即兴表演节目,京津某大名家上台秀其方言哏儿,啰嗦无趣,台下反应平淡,而其人津津于其所在地区市井俚痞之语博众人之一燦,十分勉强,几陷尴尬。

【张舜清】儒家视域中的“君子”标准

儒家十分推崇君子人格,儒学也可以归结为君子之学。但在何为儒家的“君子”这个问题上,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唐文明】现代儒学与人伦的规范性重构——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中心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基于耶林式的法权观念批判旧伦理与旧道德,并以此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但他并未因此而完全否定了旧伦理与旧道德,而是基于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旧伦理进行规范性重构,将旧道德淬厉为新道德。

曾小梦 著《先秦典籍引诗研究》出版

本书通过梳理和分析先秦典籍中的引《诗》(《诗经》)情况,对《诗》的功能及其经典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书豪 著《西汉郊庙礼制与儒学》出版

本书《西汉郊庙礼制与儒学》,曾获国科会九十八年「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补助,经作者改写出版。

张晓生主编《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出版

本书为2015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先生荣退纪念学术研讨会”之会后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七十八篇,研究主题涵盖十三项领域,论文内容多为学者卓有心得之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田飞龙】区选之后,香港各界应冷静想一想

11月24日的区议会选举是香港政治的重要转折点,“泛民”取得了过半议席。这是香港理性精神进一步陷入迷惘的征兆。这是一次暴力氛围下的特殊时期的选举,其结果受到一定的扭曲,但大体上可以作为测试香港所谓“主流民意”的民调依据。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国哲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学术研讨会···

会议回顾中国哲学史研究已经走过的七十年里程,并展望未来,为要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体现中国哲学的中华民族一体性,又要体现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性,“阐旧邦以辅新命”,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许石林】其实,任何时代,绝大多数人只适合读蒙学就足够了

当今做民俗文化研究的通病是自己先往死里去,自己先把自己边缘化,所说所写,既不能上通经史之义,又不能下接生活之气。

【张国硕】古代“中国”涵义种种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一词涵义相对简单,一般不作他用,主要是指“国家”,专指中国之全部领土,具有地域、文化、政治、民族上的特定涵义。古代的“中国”一词,其涵义则较为复杂,且前后发展演变特性十分明显。

兰州大学国学社第七届“大方杯”高校国学知识邀请赛圆满结束

兰州大学国学社第七届“大方杯”高校国学知识邀请赛今天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落下了帷幕。

【林安梧】新儒学之后与「后新儒学」:以「存有三态论」为核心的思考

「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支柱,它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一方面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方面则具体而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