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 陈晓杰】中国哲学史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领域

“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过程中的里程碑。

【许石林】中医最大的敌人,的确不是中医的反对者 ——“中国8所中医药类大学被世界···

看到一条新闻:中国8所中医药类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这8所中医药大学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

【曾海军】作为一种传统的自由意志 ——对丁纪老师《真自由者,必为善,不为恶》一···

我正在考虑研究生下节《哲学前沿》课的主题时,读到了书院公众号上推送的丁老师《真自由者,必为善,不为恶》一文。

【朱高正】孔子与朱熹的精髓在三个字 复兴传统需补短板

2019年11月3日,海峡两岸(首届)孔子后人与朱子后人对话“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论坛在福州举行,台湾学者朱高正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新時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等问题的看法,以下讲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有所删节。

王燚 著《西周礼乐美学考论》出版

本书是研究西周礼乐美学的力作。作者认为,创制于我国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既是美学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文化问题,它的多元兼容为重新认识中国美学提供了难得的个案。

扬州大学:《论语》诠释与东亚文明

11月16日上午,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交叉学科、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扬州大学儒家经典诠释与东亚传播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论语》诠释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朱承】“孝”是公共规范还是个人美德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

【宋艳萍】公羊学对汉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海昏侯墓出土的木简中,有《春秋》简100余枚。它们与《公羊传》关系密切,同时杂入了《穀梁传》的内容,反映了西汉中期经学发展状况。公羊学是研究《公羊传》的学术思想体系,在汉代被称为齐学。其核心思想被何休总结为“三科九旨”,具体析为张三世、通三统、异内外。此外,公羊学还包含很多“《春秋》大义”“《春秋》条例”,至今仍是学···

中华礼乐大会百余位同袍共聚黄鹤楼岳飞广场恭祭民族英雄岳武穆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诏配岳飞宋太祖享。诏书曰:“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岳飞正式列入明朝国家祀典。

【刘成纪】西周礼乐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西周礼乐美学考论》评介

在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夏商西周具有别样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国文明从早期聚落向王朝政治转变的重大时代,同时也是美学的器物史研究向文字史研究递变的时代。

【集论】评郭齐勇著《中国人的智慧》(张学智 白奚 景海峰 肖永明 唐文明)

郭齐勇教授的新著《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启发人哲思的书。郭教授主编过教材《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学家,都下过功夫。在此基础上,再精选中国哲学家当中最具有原创性的、最能代表中国人智慧的那些思想家做精深发挥,所以这本书是他多年哲思的结晶,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孔圣堂首期传统文化研学班圆满结束

孔圣堂于11月16日开展首期传统文化研习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以儒家、孔子为代表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曲阜市尼山镇第六届“百姓儒学节”拉开帷幕

11月15日上午,尼山镇第六届“百姓儒学节”启动仪式暨文艺汇演在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来自各个部门、各村庄的数百名干部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启动仪式,并观看了歌舞、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顾春】孝观念发展与忠观念萌芽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绝大部分人所普遍认同的最基本的伦理观念,是关于道德的“最大公约数”。

【张求会】陈寅恪家史:客家骄子──义宁陈氏之源

修水地处赣西北边陲,西邻湖南平江、湖北通城,北交湖北崇阳、通山,自古便有“吴头楚尾”之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