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学》创刊征稿

《中国心学》

【田飞龙】反修例运动拖累香港法治

反对派从一开始就缺乏认真且专业性讨论修例法律细节的意愿,而是抓住修例对香港人敏感安全心理的冲击性,无限制地放大恐惧感,制造谣言,进行非法律和非理性的误导与动员。当然,仅仅依靠反对派自身的蛊惑与动员是绝无可能造成今日之对抗态势的,国际势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的敏感时刻积极介入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因素。

“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人文高端论坛纪要

如果说长程的历史总是遵循“正—反—合”的辩证逻辑的话,那么,在整整一百周年之后,世变时移,是不是也该轮到一度被置于“新文化”对立面的“儒学”,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五四”握手言和了呢?

【吴钩】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爱旅游

时下正值春夏之际,天气已暖,又未到酷热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放,正是出门旅游、玩乐的好时节。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热爱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寻常百姓也满怀趁时出游的兴致。

【专访】彭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他们主导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上,长期涵养而成的高贵品质。什么样的人叫士大夫?士大夫精神始于何时?士大夫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士大夫精神有哪些历史贡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

【陈有勇】孔子的文化使命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晏建怀】儒将赵方

南宋自宋高宗创立,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先有金国,后有蒙古,屡因落后而挨打,屡因军弱而受欺,卑躬屈膝,一隅偏安,大部分时间都在屈辱中度过,饱尝了奔波之苦,受够了逃命的惊吓,但他最后还是保住了卿卿性命,甚至还保住了半壁江山,这既有自己厚脸的哀求,也有武将拼死保卫的功劳。

【李闫如玉】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许石林】你都不讲理了,哪里还会有好文章?

昨天发了一篇文字《为什么当今越来越缺少好文案?别急,今后会更缺》,收获不少共鸣。与朋友互动,有一些文字,整理如下,作为后续

光明网与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启动“国风小注”项目

以民为本,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5日,在光明网、中国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国风小注”项目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身着汉服表演的“国风小注”样本剧,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崔海东】阳明南赣乡治检讨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之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

【唐文明】共和危机、现代性方案的文化转向与启蒙的激进化

内在于启蒙主义的信念,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次激进化:第一次是启蒙的自我确认,旨在为启蒙清除一切旧制度及其相关的旧文化;第二次是启蒙的自我反思和继续推进,在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从自由民主转向社会民主。在争夺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权的过程中,断裂论者和连续论者虽然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仍共享着启蒙主义信念。

【张立文】儒学与东亚命运共同体

东亚中、日、韩及越南之所以为共同体,体现为共同理念,儒学共鸣;共同文字,汉字共享;共同制度,郡县共建;共聚民心,同舟共济;共生共存,命运共同。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智能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感联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又有阴阳,不分不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构成人类命运共···

汤一介著《 儒学十讲》(精)出版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中原儒学大讲堂首期中华经典学习班在荥阳开班,以“学习中华经典,塑造幸福人生“为···

2019年6月8一9日,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中原儒学大讲堂首期中华经典学习班在荥阳环翠峪河南先锋传统文化学校正式开班。国际儒联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王廷信,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副会长王永杰、王福琪、刘群、侯超以及来自南阳、安阳、洛阳儒联和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30余人参加学习班。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