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胜】客家人的家规家训

客家家规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周世祥】重拾“家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楼的国学网办公区,一排排木质书架摆满了线装古书,并且用白纸黑字写着一个个姓氏作为书籍分类摆放的记号——它们是一批家谱。日前,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京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一卷卷泛黄的家谱究竟能让我们从哪些维度了解家族过往?在重新重视家教、家风的今···

【许家星】“介于朱、王二本之间”——魏庄渠《大学指归》对明代理学的批判、融通与重构

明代理学家魏庄渠《大学指归》对《大学》的阐发,突出了至善无对、知止见性、格物知本思想,彰显了复性定性、静养天根、先立乎大、自作主宰工夫。试图以此解决朱、王二家支离、空寂之弊,融通朱、王二家之说,开拓明代理学“第三条路线”,彰显了明代理学演变的复杂性,体现了《大学》诠释的多元性,启发今人不可拘泥于“非朱即王”的观点···

厦门大学举办“清明文化论坛” 激发青年学子思考传统文化

清明节将临之际,厦门大学1日晚举办“清明文化论坛”,邀请五位学者挖掘清明节深远的文化内涵,激发青年学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新疆喀什第18小学开设“孔子学堂”,《论语》纳入校本课程

2019年新年伊始,喀什市第18小学孔子学堂拟定了创建国学教育特色学校的方案《沐浴国学经典创建学校特色》。确立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用传统经典文化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该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朱国红牵头,教研室组织,积极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

【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回望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发展历程,那些彪炳史册、卓有建树的大家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赵克生】清代家礼书与家礼新变化

本文在对清代家礼书总体估量的基础上,梳理了清代繁多家礼书的三类主要构成,即前朝刊本、清朝官修家礼和清人私修家礼书。由此发现清代家礼一方面继承宋、明以来的家礼传统,面对相似的社会环境,担当相似的社会功能,秉承相似的编纂原则;另一方面,清代家礼因其统治民族的满洲族性和清代平民宗族发展等社会新情势,在具体仪节和家礼···

【杨冬】张养浩:志立则事成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晚号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曾推动恢复科举制度。他创作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杨俊彦】唐代监察官的选任与监督

“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官是监察制度运行的主体。

【吴钩】从日本新年号说起:年号究竟有什么意义?

昨天,日本公布了新年号:令和。从今年5月1日开始,日本将启用新的年号,旧年号“平成”退出日本舞台。

【许石林】“女不上坟” ——清明节民俗禁忌

拙作《关中男女不同席》一文,可以说,详细解释了男女不同席的由来,消除了不少对此习惯的误解。获得了不少读者的理解。

【许石林】怎样过清明节:记住这四个字,可以了

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

吴钩 著《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出版暨序言

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

【岳贤雷】《西铭》孝论:逆向时间性与自然血脉上的人文精神

基于逆向时间性,孝既确定了称为德性的根本点,厘清了其与血缘的关系,也获得了成为德性的现实可能性,即在时间、历史、家族史之中,才能将自身真正实现。孝通过对慈的逆向反馈,将自然转化为人文,而又不脱离自然的根基,这是孝之为孝的概括表述。

【姚中秋】《论语》论孝与道

中国思想绝无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始终有历史意识。人自觉地居于先人、后人之际,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上承先人之道,下对后人负责。中国文明于人类之重大意义正在于终结“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这一历史意识的基底就是孝。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