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
郭店楚简《五行》篇是作为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的作品,其弘教之着力点在对心之功能的开发上,首次提出了儒学史较为成熟的心论,其大义有三:其一,心之主宰及其无限性;其二,慎独与动力之开辟;其三,圣与天道之谛听及其冥契。这三步开发工作,初步确立天人贯通之弘教模型,且为子思与孟子进一步完成天道与性命相贯通的弘教基型作了先···
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被告知朝廷贬谪他去贵州龙场驿任驿丞。他自己很清楚被贬此处的原因,这是因为他得罪了当朝十分有权势的宦官刘瑾。贬他去的这个龙场驿,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
心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追问的对象,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哲学出场可被视为来自对德的进一步反思,相对于德,心是个次级的观念。这说明了为什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在伦理生活中追求德性永远是首要的问题,而心的所有能力均服务于此目标,心的理智能力在中国总处于德性的笼罩之下。这显示出中西之间对心灵、认识与德性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源于···
德性内在于心是先秦儒家德性论的基础观点,然而对于心如何具有德性看法不一,孟子与告子的义内、义外之辩显示两种的思路。其一是孔子后学中常见的仁内义外说,以能动之心将内在的自然性情与外在的礼义结合起来,以成德于心;其二是思孟的仁义内在说,在人而非外物之中寻求道德的根基,从而以“自反”来成德。孟子在继承子思人性论的同时···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互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即对于···
早期儒家心性理论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原因在于气质之心的局限性。善恶皆有的气质之心的局限性只有在遇到绝对之理后才获得了克服。
20世纪学界对儒家心学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孟子心学和陆王心学,较为忽视朱子心学。其实,在朱熹思想系统中,人心与责任相辅相成、密切关联,而这主要借助于“事”明言范畴加以联结。
孟子以“心”言“性”,以“良”界定“心”,这是孟子在心性论上两个层次的创造。前一层意义已被熟知,而后一层意义还有待掘发。
象山之心学,可以其三解“艮背”之说为纲,来揭示其义理的具体展开。其一解乃是批判伊川所解“艮背”,实则初步提缀己学之规模;二解乃籍批判程朱欲起说从而全面展开其心体,在本体论上去程朱道体直贯性体而代以直贯心体,否认性体之存在;在欲起说上截断程朱“天理→人性→心感物→情欲”之体系,而代以病在人心之说;在工夫论上以“辨志(义利···
“心”生成于“事”,“物”敞开于“事”。由“事”而显的意义则在进入人之“心”的同时,又现实化为意义世界,后者既是不同于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现为有别于思辨构造的现实之“物”,“心”与“物”基于“事”而达到现实的统一。离“事”言“心”、离“事”言“物”,逻辑地引向“心”与“物”的分离;扬弃这种分离,则需要引入“事”的视域。基于“事”的心物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