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衷鑫恣作者简介:衷鑫恣,字叔晦,世居福建武夷山(旧崇安县),生于西元1985年即共和国卅七年,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敌道学史——从北宋到二十世纪》,主编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及副主编多部。 |
作为乡绅的朱熹
作者:衷鑫恣(哲学博士)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1卷第4期,2018年10月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一日癸酉
耶稣2018年12月7日
【提要】
朱子在外做“官”短,在乡做“绅”长。他扎根福建农村,蛰居武夷山中,是一名杰出的乡绅。从18岁举建州乡贡算起,朱子做了45年的乡绅,并可划为四期。乡居时光带来思想学术活动的爆发:第一乡绅期达二十年,已奠定朱子六子之学与四书之学的规模;后三期除对前期思考不断润色提升,又拓展到蒙学、礼学等领域。直接面向乡民的典型的乡绅活动,显著的是在乡里示范、提倡礼教,以及五夫社仓事件:关于前者,他恭敬持身,躬行“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乡约信条;关于后者,他以开创性的魄力普惠民生,是乡绅慈善事业的千古佳话。
【正文】
朱子一代儒宗,后人眼里,他是泽被天下万世的思想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最宏观的视角。然而微观地看,他也是造福乡里的优秀乡绅,这个少有人注意。实际上,深入朱子的生活史,可知他生前众多身份之中,乡绅身份占了他大半辈子。这是朱子在其生活舞台上着实扮演过的角色,而非只后人的追认。
所谓绅,或曰绅士,或曰士绅,费孝通先生定义说,“就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戚戚。他们在野,可是朝内有人。”(费孝通:《论绅士》,载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页9)费氏定义中的“退任”二字并不准确,容易被理解成必须是官僚退休。殊不知,古代官员离朝在野,可能是因老致仕(退休),也可能是待阙(等待岗位空缺)、持服(居家服丧)以及奉祠(担任官方寺庙之官)等,它们都可以导致官员经年在家乡不出。待阙、持服的故事历代有之,人所熟知。至于奉祠,是宋朝特有。《宋史•职官》:“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宋史》卷170)这种领祠禄的官,“管理”某一公家道观寺庙,其实都是挂名,可以“任便居住”,因此一般情况下人都会回乡。朱子乡居福建的大部分时间便是祠官身份,可领微薄的薪俸,所谓祠禄。此时他名为官,实为绅。
漫长的乡绅生涯,对于朱子的人格成长和学问塑造,关系甚重。简单说,乡绅之位,介于官民之间,一则是朱子身份下沉的结果,保障其廉让恬退之风、曾点渊明之乐、弘道授业之志、深思高蹈之趣等等,一一拥有施展之地——这是个体灵性施展的一面;再则是其亲近平民、体察民隐的最佳角度站位,保证其美政美俗、入世求治之言,不是纸上谈兵——这是化个体入世情的一面。合而言之,儒可为道,可为术,朱子做乡绅,一举而两得之。
一、做乡绅的时间和地点
朱子门人黄榦总结,朱子“自筮仕以至属纩,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黄榦《朱子行状》)换句话说,从22岁当同安主簿,到71岁去世,朱子这50年间,有9年左右是须离家就任的有实职的官吏,其余41年则以士人身份乡居福建。此外,他22岁以前,18岁举建州乡贡,19岁登进士,其实已经跻身士阶层。若加上这4年,朱子在乡做绅士达到45年。朱子18岁以前,由于父亲朱松、义父刘子羽皆仕宦,也称得上“官僚的亲亲戚戚”,但毕竟未成年,故忽略不计。
两宋职官制度复杂,朱子有过的官衔也极多。《宋史•职官》说朝廷任命:“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卷161)(1)“官”,在朱子时期为“阶官”,只在文官系统中定出级别,一般须以年历逐级晋升,如从迪功郎升修职郎,修职郎升从政郎;(2)“职”,即“馆职”,以中央政府特设某馆某阁某殿命名,又称“职名”,地位高而清闲,如直宝文阁、焕章阁待制;(3)唯有“差遣”,才是具体的事务性官任,凡地方官皆是。阶官、职名、差遣,只有差遣须实际赴任,决定朱子在“官”与“绅”之间的转换;而且只有差遣与祠秩互斥,领祠禄、做乡绅,必在无差遣之时。当然,阶官、职名也不是无关痛痒,曾经或现在的阶官级别、职名有无对士人而言,意味着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譬如朱子中进士后获得的第一个阶官是“迪功郎”,死前的阶官是“朝奉大夫”,这如同现代官场的科级、处级、厅级、部级系列,所代表的官员正式级别是时人所看重的,特别是普通百姓,他们对道德、文章、事功之类懵懵懂懂,往往需要借明确划分的政治级别来得到对他人的恭敬等次。最后,朱子任经筵官(侍讲)期间,还曾获封“开国男”爵位,实为其生前政治地位最显耀的时刻。
兹据王懋竑《朱子年谱》及束景南《朱子大传》,制作以下图表,列明朱子有过的全部政治(官绅)身份。通过这种形式,朱子一生的进退出处、官绅久暂,庶几能够一目了然。
履历表注释:
朱子的官阶:据《宋史•职官》,朱子所在的南宋中期,阶官分37级,从高到低依次为:1开府仪同三司,2特进,3金紫光禄大夫,4银青光禄大夫,5光禄大夫,6宣奉大夫,7正奉大夫,8正议大夫,9通奉大夫,10通议大夫,11太中大夫,12中大夫,13中奉大夫,14中散大夫,15朝议大夫,16奉直大夫,17朝请大夫,18朝散大夫,19 朝奉大夫,20朝请郎,21朝散郎,22朝奉郎,23承议郎,24奉议郎 25通直郎,26宣德郎,27宣义郎,28承事郎,29承奉郎,30承务郎,31承直郎,32儒林郎,33文林郎,34从事郎,35从政郎,36修职郎,37迪功郎。朱子从37级迪功郎起步,做到19级朝奉大夫。
朱子的爵位:据《宋史•职官》,宋朝爵分12等,从高到低依次为:1王,2嗣王,3郡王,4国公,5郡公,6开国公,7开国郡公,8开国县公,9开国侯,10开国伯,11开国子,12开国男。朱子获得的是最低一级爵位。
朱子临终的官方身份:朱子65岁封爵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此恩典持续到何时,是否在后来的党案中(67岁时)或致仕时(70岁)被追夺,一向无人提及。按朱子《皇考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公行状》落款,“庆元五年十二月日孤朝奉大夫致仕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熹状”,时朱子已致仕,可见其爵位此前未被追夺。朱子于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辞世,他实以“朝奉大夫婺源县开国男”身份及终。
朱子享年71岁,所以这张图把朱子一生等分为70目,每目代表一年。如果某一官职持续数年,则此数目合而为一,所占的长度便长。只有一处例外,朱子65岁那年发生了太多事,屡屡改官、加官、夺官,故65岁这一目被拉长,以填入更多内容。
这张图中,18岁以后凡住址为崇安或建阳的,便都是士人朱子的乡居岁月。由于他居乡时并未在当地担任一官半职,其身份只能是绅。据此统计出朱子做乡绅45年,当然不完全精确,因为期间他还有外出会友、入都奏事等活动,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不过古代的宦游,接受某任命后也未必能够即刻启程离家,等于是增加了居乡之日。一减一增,说朱子作乡绅45年,偏差有限。
乡绅之“乡”,指乡里,如今日之言“地方”、“基层”,未必即是乡村。据梁庚尧研究,南宋城居的官绅已有相当比例(梁庚尧:《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载氏著《宋代经济社会史论集》下册(台北:允晨文化,1997),页165-218)乡绅可以住农村,也可以住城市,而根据上图可知,朱子是很彻底的农村乡绅。居住大半生的崇安五夫里,距县城约50公里;居住约8年的建阳考亭,距县城约4公里;只有62岁在建阳同繇桥的一年时间,属于城居,——当时已决定卜居考亭,因房子未完工,故暂时寓居同繇桥友人家。考亭地属“三桂里”,其溪山为乃父朱松所爱。考《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朱子早年应进士科考试,填报的籍贯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又清代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所附《题名录》,朱子籍贯作“建州崇安县五夫里开跃乡”,不论哪一种是真,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农村生源”。朱子就是这样一个立足农村的乡绅。
二、居乡讲学著述活动
短暂宦游外地,长期赋闲在乡,为朱子带来的重要收获之一,是有大量精力用于著述和讲学,而非处理公务和应酬。今日之有“朱学”或曰“闽学”,那些系统的理论、精深的思辨,便主要得益于此。王子之学简易,而朱子之学博大,此学问形态之殊,与二人生活模式之迥异(阳明生前军政繁忙),绝有关系。或许可以说,朱子之为朱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了他的乡居模式。
当然,朱子的僻处武夷,称乡居也好,山居也好,多半是他自己“求仁得仁”而来。他总是在辞官,迫不得已才出山上任;一旦为官,则不计上司、同僚喜好,但求尽己之心,大不了“归去来兮”。进则为官,退则为绅,于朱子,时人常称其“难进而易退”。朱子的奏表、书信中有大量这方面内容,学者所熟知,不必赘述。
如上图亮橙色部分所示,朱子初仕同安归来(28岁)后的乡居岁月,构成四个区间,各区间之间以几次短暂的外任为界。现在我们依次称之为第一乡绅期、第二乡绅期、第三乡绅期、第四乡绅期。四大乡绅期各所成就,描画出朱子道学的成长轨迹。现就朱子著述、讲学活动中的标志成果,制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