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寻求文化共识,重建中华文明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2-02-02 08:00:00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一
    
    
    政治共识很重要,但仍属于第二层面的东西。文化共识才是更基础更原则第一位的。不同的政治路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这里的文化,涵盖哲学、信仰、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概念。
    
     
    
    没有一定的文化共识,政治共识也很难构建起来。例如,没有神本主义共识(上帝信仰),就没有西方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没有人本主义自由主义共识,就没有民主自由;没有马主义唯物主义共识,曾经风靡大半个地球的社会主义更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一定的文化共识,即使勉强形成某种政治共识,也是低层次而脆弱的,持而不坚坚而不久经不起考验。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文化立场是最根本的“道”,这里若不同,任何伟大事业都会“谋”出一地鸡毛蒜皮来。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怎么可以与品德卑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呢?(或可译作:品德卑劣的人怎么能参事君主呢?)他没得到富贵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论语集释》引靳氏之言云:“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靳氏将士分为三品,上品志于道德,中品志于功名,下品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说的鄙夫。鄙夫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理想,所以对官位、对个人得失非常在乎,为了升官发财和保住既得利益,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即使有某种政治共识,这种人也不可人共事、不可共谋。  
    
     
    
    二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论语》这一章堪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具体写照。孔子救世心切,在荷蒉者眼里,却成了固执冥顽不知深浅之人,连击磬之声都是鄙陋的,而且这个判断下得十分果决。既然如此,孔子还有什么必要驳回去呢。不可与之言而言,失言。君子尚不失言,况孔子乎?
    
     
    
    东海当年“广交天下英雄士”,也误交了个别品质恶劣者,饱尝彼辈无底线的“厉害”之后,终于深感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及“无友不如己者”等训导的英明。
    
     
    
    某些人品质或不错,但智慧不足眼光有问题,别人言行最好,也会遭到他们莫名其妙的误解歪曲。如果文化立场不同,双方品质又悬殊,那就更不用说了,绝对只会南辕北辙,任何好事正事都会被“搅”得一塌糊涂。
    
     
    
    文化共识,意味着道德水平和各种价值观的共同,至少接近。
    
     
    
    文革时期有句名言:亲不亲,阶级分。此话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贫富分化强烈、阶级矛盾剧烈、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不同阶级(阶层)者不容易有共同语言。
    
    另外,知识、思想、宗教等都可以成为“亲不亲”的分界线。
    
     
    
    不过,归根结底而言,文化、道德、价值观的类似或相同,才是相互亲近的根本保证。君子之间,儒者之间,就比较容易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和亲近,即使政治立场有异,也容易存异求同,或取得基本互信。东海近年见了少数儒友,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当然,文化共识是相对的。狭言之,自古以来,儒家内部亦观点各异,争论不休;广言之,儒佛道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流, 都是关于道德的学说,都是道德主义(区别在于对道德的认知不同),可以建立基本共识。
    
     
    
    三
    
    
    
    儒家对道德的认知解说最为深刻全面。道德作为文化的要旨和文明的核心,适合于任何国家社会时代,对任何政治、制度及法律都有重要的导良作用。道德挂帅,可以更好地将政治、制度和法律文明化,让它们离民本、时中、仁义原则近些更近些。
    
     
    
    君主制家天下,是监护性政治,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开明君主制,适合于人类社会幼稚期;民主制公天下,是契约性政治。以儒家为文化背景的儒家民主制,适合于人类社会青少年期。至于未来人类的“大人时代”,会有比民主制更“高级”的、真正能够“选贤与能”的王道德治。
    
     
    
    儒家道统,在古代,可以转化君主制的诸多劣质,有效避免法家式的君主极权或基督教式的教主极权;在现代,可以消除民主制的一些弊端,更不会出现纳粹式的党主专制或民粹主义的“大众暴政”。
    
     
    
    而缺乏主导精神和共通价值的文化多元主义,无法形成必要的向心力凝聚力,反而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文化的分裂、政治的粗俗和社会的浮躁。因此,在文化上,既要允许多元化,又要追求共通性和共同性。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在文化多元之上凝聚、建立普遍的共识,乃是最佳选择。
    
     
    
    儒家道德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形形色色的“主义”不难与儒家在道德层面取得某些共识,儒家“道并行而不悖”的政治恕道,则可以为各种正常或非正常的“主义”提供言说自由。
    
     
    
    文化共识更重要,也意味着文化启蒙、人格建设比一般思想教育更重要。五四以来,思想文化不可谓不多元,民主启蒙不可谓不广泛,结果是种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百年沧桑,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作者余樟法,儒者,著有《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论语点睛》、《平书---儒家雄起来》(儒学系列待出)等。电邮donhai5@hotmail.com  qq:604391736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