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灿】探寻经学与诗学互为向度的空间

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就知识类型而言,经学作为一种思想性与教化性兼备的知识体系,滋养着诗学;诗学作为一种感悟性和审美性并重的知识体系,延伸着经学。就文化传统而言,地位尊崇的经学在向下灌注着诗学的过程中延伸了文艺向度

【赵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说路途虽近,不走永远不会抵达终点;事情虽小,不去做永远不会完成。这句话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强调笃行实干的重要性,提倡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张劲松】清代书院的养士活动

我国古代书院具有养士的优良传统。所谓养士,指书院不收取肄业生徒的束脩,且提供膏火、课奖、花红等津贴与奖励经费,使士子无衣食之忧而安心求学的举措。书院自唐代兴起以来,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养相资、教养一体的发展模式,养士与教士成为书院的两大主要事业。

吴钩著《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上下)》出版暨目录

书中细腻还原了保守派与变法派间火药味十足的攻防战,生动展现了北宋治国精英的群体面貌——既有宋神宗、王安石的积极进取,也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保守乃至迂腐。本书摒弃过往以全知视角点评历史的做法,力图带领读者回到现场,跟随主角们一起经历那段跌宕起伏的不凡过往。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陈明著《易庸学通义》目录暨序跋

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

【韩书安】理学视域中的存在与时间:重思孔子的“川上之叹”

作为经典世界中的思想史事件,孔子的“川上之叹”存在着伤逝、勉学、道体三种诠释路径。相较而言,“道体”说既克服了“伤逝”说的消极观念,也深化了“勉学”说的思想内涵,并且还实现了圣贤之间的“视域融合”,在经典解释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形而上学的视域来看,孔子“川上之叹”所表达的核心主题是对存在与时间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

【王羿龙】明代名节论的衍变及其影响——以明季士人殉节为中心

一方面,注意于“名节”的自觉性与“士风”或“学风”间的关系,试图重塑“士人”这一政治身份在道统观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罔死”与“变节”的批评在延续明季道德严格主义风向的同时,也经由对名节观的厘正,而为自身在不仕清廷的前提下打开生存空间。回视程伊川之论党锢,在某种程度上,此两者皆可视为丧乱之后对宋学的回归。

【图卡】元旦

元旦,儒家网出品,孔许许书篆,谌衡制作

【孙自磊】《西铭》的宇宙论是宗法模式的吗?——何炳棣先生《西铭》解读献疑

张载在政治社会思想上主张宗法制,但不等于《西铭》的宇宙论也是宗法模式的,不能据此否定《西铭》具有博爱与平等观念。把博爱与差等之爱对立起来,对两种观念都极为有害。借助对若干博爱观念的讨论,重新肯定差等之爱之于博爱的重要性,突出差等之爱中厚薄之分的意义,具有较大理论价值。

孔子文化研究院举行20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2024年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举行2022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本次开题报告会共分两个小组,共29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开题报告会,2023级部分研究生线下旁听。

【李颖】广雅书院:以通经学古为高 以救时行道为宜

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的晚清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并探索自强救国的道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秉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创办了广雅书院,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融入西学知识,并配备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博通古今、明智时务”的“人才”,成为晚清新式书院的代表。

【林鹭航 崔翼】朱子治家智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之要义,蕴含着丰富的安身立命、治国齐家等理念,是家庭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朱熹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和儒学集大成者,其家风家教家训思想在家文化发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涵养社会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等方面发挥···

【孔勇】孔尚任《大学讲义》的生成过程与思想意蕴

在孔尚任相关作品之中,《大学讲义》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篇文献。究其原因,盖有两点:首先,此文仅四百余字,内嵌于作者所撰《出山异数记》,并未独立成目,研究者较少留意;其次,如周洪才所说:“尚任以文学名家,世人但知《桃花扇》、《湖海集》,殊不知其经学亦自渊源深厚,涉笔成文。”鉴于此,周先生在《孔子故里著述考》书中特···

【高培华】子夏的历史贡献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魏文侯、李悝、吴起等人的老师,孔、孟之间最有影响和成就的儒学大师;是孔子身后《六经》的主要传人,经学鼻祖和《论语》的主编者之一。但是,由于宋儒片面推崇思孟学派、疑古思潮盛行等原因,学界对子夏及其开创的西河学派,长期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评价。笔者依据20多年的研究,在此略陈管见。

杨儒宾著作集 《儒家身体观》《从〈五经〉到〈新五经〉》等六种出版暨前言

我的著作能以简体字版的方式在内地出版,倍感高兴。关键不在字体,而是透过简体字可以和内地的同好交流。

【清】朱彝尊 撰 林庆彰 等 主编 《经义考新校》(平装)出版暨序言

《经义考》三百卷(实存二百九十七卷),爲清初朱彝尊所着,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着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列原书序跋、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爲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録,被誉爲经学目録的集大成之作。

曹景年 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出版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一直以来的经学研究主要围绕经书及其注解展开,而很少涉及“经”这一概念本身。本书跳出传统研究框架,从观念史的角度,将“经”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有观念进行研究。

杨立华 著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修订版)出版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

【专访】张立文先生:中国哲学怎样登上世界舞台

2023年5月22日,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教授引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郑鹤杨来到张立文先生北京寓所,向张先生请益并做学术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以求实、批判与开新为特点的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元理及所突显的“生生”与“和合”和中国哲学史的写法;什么是中国哲学的“自己讲”“···

“儒学、儒商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弘扬儒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月16日下午,一场聚焦“儒学、儒商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孟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龙代表孟子研究院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