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验知识的进路解释良知如何呈现,需要以良知不学而能的先天性与其呈现于经验中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给予“经验知识如何触发良知”和“良知如何运用经验知识”两个核心问题以有效的解释。同时,认知能力的提高与经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主体对当下道德场景的把握,从而也参与到良知直下的判断中。
“中国哲学”及其发展如何能够成为儒家“道统”的阐释和弘扬,而非导致儒家“道统”的断裂(胡适)或乖离(冯友兰)?这才是世纪之交笔者提出引发旷日持久讨论和争辩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之原初关切和出发点。
汉字如果不在文章中,就是枯的,文献不在文人的笔墨间新生,也是枯的,文物不在“文境”中,同样是枯的,而华夏先祖能够让文字、文献、文物生生而不枯,最后形成流动的传统文化文脉,根本在于“文教”。
然此所謂“天則”,實則此亦包括地則、人則,即元道源於天則、地則、人則。
蘋洲书院位于永州市零陵区蘋洲之上。乾隆四年(1739年),由零陵人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年),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它承载着零陵历史,也是永州乃至湖南近代教育的重要见证。2013年,抢修重建后的蘋洲书院重新对外开放。
乔江书院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地处望城、宁乡、岳阳湘阴和益阳赫山三市四县交界,是入长沙水路的必经之地。乔江书院始建于南宋年间,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并称长沙最早的三大书院,曾在明朝洪武年毁于大火。之后,乡民集资重修的书院,维持了近六百年。2011年,乔口镇重修并恢复书院。
振南书院位于郴州桂阳县欧阳海镇振南村,始建于1931年,占地1300余平方米,由当地的龙氏家族及附近7个自然村的村民自发捐建。2018年修缮后的书院保持着浓浓的民国时期建筑特色,主体建筑呈长方形,正南面墙体呈“山”字形,上下为二层砖木结构,共有8间教室,设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可容纳学生300余人。
濂溪书院系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汝城县城区西南,是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公元1050—1054年,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勤民耕读,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公元1220年,汝城县令周思诚建濂溪祠,之后九易其址。现存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市城区东台山下的东山学校内,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时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湘乡山枣镇人)个人捐银2000两,被公推为倡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院舍落成,初名为东山精舍,后易名为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和东山学校。书院总面积1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2004年,学校被认定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乡村七月,绿肥红瘦,万物生长得纵情恣肆。阡陌间的渔浦书院,院墙之外皆是田园风光。
虎溪,不是一条溪,而是沅江、酉水合流处的一座山。“酉水引于西而右旋,沅水襟于前而左抱。”隐于湘西北虎溪山的沅陵虎溪书院,一般人很少知晓。它默默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犹如隐逸的绝世高手。世人多知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格竹寻理、龙场悟道、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却独独少了“龙场悟道”后的“虎溪布道”。
儿时刚识字,父亲教我《三字经》,会读到:“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我摇头晃脑跟着念,不解其意,更不知“泌”为何方神童。2021年初冬,到访南岳,才知“泌”乃唐朝邺侯李泌,曾隐居衡山。祀之而建的书院,近立眼前,清幽,安详。
从蒸水、湘水交汇的石鼓山顺流而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不过几分钟就能到达一座狭长的江中岛——东洲岛。此岛居于流经衡阳城东南的湘江中流,与长沙的橘子洲、岳阳君山岛并称为湖湘历史文化及湘江流域的三大名岛。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渌江书院坐落于醴陵市城之西的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环境十分幽静,真是“文星朗耀,名教乐地”(陈心炳:《移建渌江书院记》)。院旁有著名的红拂墓、始建于唐代的靖兴寺、纪念宋朝醴陵籍名人的宋名臣祠及千年古樟和能“消暑除疾”的洗心泉等名胜古迹。
湖南醴陵,因盛产陶瓷、烟花而享誉世界,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秀毓潇湘。渌江书院前身为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学宫,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为渌江书院,道光九年(1829年)迁建于西山——目前书院所在地。
湖湘正学,人文渊薮。
近日,由清代文蔚起主修、刘青藜等纂辑的《渌江书院志》一书的简体横排版本由湖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持久发展,曾多经历严重内在弊病和强势外来攻夺导致的挫折、摧伤、打压和冲击,如西汉人史论所言因强势外族侵夺的威胁,“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但仍然长期连续而不中断。借助《史记》及其他上古文献有关“不绝”的多种文化特征的表述,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续“不绝”,可从宗亲关系、祠祀礼俗、文化威权、道德···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诗》与礼互为表里,是承载周人意志的复合载体。《诗》在礼乐仪式中的演述,大致存在歌与诵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