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璧书院位于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湘乡县知事张念斋率邑绅倡建,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自创建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到奉命改称“连璧高等小学堂”办新学止,历时达161年。现书院院址,除拾掇残存石牌十一块外,院房、文物、图书等皆荡然无存。
12月7日下午,台州儒学院12月7日下午,台州儒学院在仙游县桐江书院揭牌成立。在仙游县桐江书院揭牌成立。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开端,辑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有多首诗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涵养浩然之气;如何治国理政、赢得民心。这些诗篇对于当代的廉洁文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书为章关键先生酝酿数年后写成的又一部《周易》精读精解的新著。其内容如下:1.阐明《周易》暨孔子哲学源流及相关关系,正确理解“两派六宗”,强调《易传》作为孔子哲学载体的学术意义,并依托当代考古、考据成果,系统批判《易传》作者的疑孔说。2.从卦名、卦象、卦辞、爻辞、卦德、卦主六个方面相互会通,全面准确把握《周易》精义···
《论语新说(下)》一书将反映孔子思想和生活的《论语》放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实际,对《论语》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思想及其思想价值给出新的诠释和评价。本书具体包括对《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十一篇《论语》内容的解读,对各篇每一章的解说包括原文、引言、释解、译文和拓展五···
《论语新说(上)》一书将反映孔子思想和生活的《论语》放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实际,对《论语》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思想及其思想价值给出新的诠释和评价。本书具体包括对《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子罕篇第九》等九篇的解读,对各篇每一章的解说包括原文、引言、释解、译文和拓展五个部分,结合当代社···
作者感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论语》文本的梳理和解读,从弘道、至德、好礼、从周、仁爱、行义、正直、德政、身正、大臣、出仕、士人、天命、君子、智明、孝敬、忠信、敏求、谈古、说今、教诲、学习、生死、棠棣、无隐、弟子、弟子、为人、木铎28个话题,联系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土地与人口问题对思想文化的影···
经典有生命,《论语》贯古今张岱年先生倡导综合创新,本书即尝试以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与儒家「告往知来」方法论结合、深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进的整体观、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百代损益前进的可知性,以及中华上古三千年文化一贯性之理论,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在世界政治大舞台上,检视儒家思想在道统传承、仁学创···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与探讨孔子的思想史著作,以人入史、以史论理。
成中英发展了人类理解的十大基本范畴:内在性、外在性、内外统一性、外在超越性、内在超越性、内外超越性的统一性、根源性、律动性、目的性、超融性。这些范畴是指人类在本体宇宙结构当中将认识论和解释学加以整合的过程。因此,解释学对每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并适用于各种事业,包括翻译和比较哲学。
哲学的产生皆有本原,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本原始于希腊先知之见,则中国哲学的本原始于“三圣三古”之说。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归原,直道而行。以中国哲学言,返本,就是返中华第一经典《周易》之本;归原,就是归孔子精心传述《易传》之原。
张西堂(1901—1960)是成就斐然的经学史家,对诸子百家之学也有精深研究,同时他还是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员。《张西堂全集》体现出的“古史辨派”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值得重视。
线装书局新近推出了文史专家夏新先生新著《论语新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儒家“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方法论相结合,回首人类文明长河,联系世界政治,检视孔子及其儒学,既具历史眼光,又具世界视野,是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颇具新意和亮点。
汉代著名大学者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中曾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中庸〉前传》(《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张汝伦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张汝伦数十年来耽味史上经典,潜研中西哲学,远寄冥搜,神思独运,著作等身。
天理是二程和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但二者对其理解不一样。在二程那里,天指苍天,天性、天命都是苍天之命令。天理即苍天之理,进而延伸为宇宙之理,天理观便是宇宙观。在朱熹这里,天被当作形容词用,表示像苍天一样的自然性、自足性和绝对性等,天理指具有类似于苍天性质的理,即,理是自足而绝对之理,而不再专指苍天之理。理学家的···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本书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科举及第的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做官转为经商、教书、经营田产、出家等,流向开始多元化。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谲云诡,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