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勤主编《朱彝尊全集》出版暨弁言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

石瑊 整理《周礼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前言

《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

【吴钩】如果宋朝有“李佳琦之问”,司马光与王安石会怎么回应?

假设北宋熙宁年间,有人提出一个“李佳琦之问”:“79文钱贵吗?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收入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那么王安石、司马光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范玉刚】尚志书院:仁义铸魂

中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兴于唐、盛于宋、光裕于明清,是形成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重要支撑。其中,济南的尚志书院作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文脉绵长、名士辈出,赓续了传统文化的一瓣心香,推动了齐鲁大地的斯文繁盛、文教昌明。

【徐昌盛】陶渊明家风:勤学力耕 崇德尚廉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被称为“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躬耕田园,这种清高耿介、勤劳朴素的品格与其家风熏染是分不开的。

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

圣地学府喜迎八方学者,斯文在兹共话青年发展。为进一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共话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与担当,9月17日上午,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

《王阳明诗集全编》《跟王阳明学修心》 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由北京阳明书院、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研编的《王阳明诗集全编》《跟王阳明学修心》正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两部著作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阳明书院院长、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中心理事长连玉明主编,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的献礼之作。

秦行国 著《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出版暨前言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汎览过许多清代学术史著作,如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以及名重一时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抱持着极大兴趣。当我读完这些著作以后,隐然觉得学术思想的喧阗、热闹似乎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绝大多数的普通士人是不关心的,这一问题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不知如何下手···

正己讲坛”第四讲在安吉书院举行,王三堂先生主讲《从容中道的境界值得一生追求》

9月6日,“正己讲坛”第四讲在安吉书院举行,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王三堂先生以《从容中道的境界值得一生追求》为题,为到场参与者和网上听众深入分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从容中道”人生处世智慧。

以情促融,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四海一心,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几十年来两岸中华文化是此消彼长。中国台湾地区一度兴起了复兴中华文化运动,但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的程度超过了中国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多表现在百姓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样式上。在大陆则更多表现在朝野大力复兴与弘扬上。台湾去中国化,大陆是再中国化。

千年书院白鹿洞 琅琅书声承古今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白鹿洞书院,唐代诗人王贞白写下这句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名句。历经千年文脉传承,如今的白鹿洞书院依然书声琅琅。

【许春华】孔子的文明观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是中国文明繁盛、转型的时代,这意味着孔子自始即面对诸种文明形态,既有纵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横向的邦国文明。孔子的文明观即体现在如何看待和判定这些文明形态。

苏成爱 校理 《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出版

《武经七书》是对七部兵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由宋神宗时期武学博士何去非等编纂。之后,《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长期流传,出现了众多注本,明代王阳明评注、胡宗宪续评本即为其中之一。该书因流传不广,不为当下读者熟知。

【许石林】《水浒传》最动人的是这一段,从前不愿看,现在反复读不够

前日讲座,分享二十四节气之“白露”节气文化。听众对讲座中提到的大雁文化很感兴趣。

【吴钩】宋代平民生活水平考,兼与明王朝相比较

我们现在考察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平民生活水平,通常会采用人均GDP的数据。不过,如果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是古代呢?比如800年前的宋代。

【慕朵生】《春秋》之为“王书”三说

《春秋》是史书、经书、政书、礼书、刑书、宪书云云,知之者夥矣。《春秋》之为“王书”,则须作必要的说明,而其要有三

【陈绪平】三代之道:从周公制礼到孔子定经

孔子删定《尚书》,以“二帝三王”为典范。二帝即尧、舜,三王则是大禹、商汤和周文王。孔子把这五位君王的天下治理,视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峰,故称之为“圣王”。由圣王之道开创出来的治理秩序,则称之为“王道”秩序。

【崔云飞】《孟子》的“创业垂统”与“创业之君”

孟子最早提出“创业垂统”的说法。孟子说:“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创业垂统的开国君主也被成为“创业之君”。。而“可继”就是“继体守文之君”(或“守文之君”)。此后“创业垂统”“创业”不断出现···

祭孔典礼——让孔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再次站立起来!

再有十来天,全国各地的文庙、儒学社团和书院,将要迎来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大事,那就是祭孔。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进一步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呈现出勃勃生机。而祭孔活动,从一开始的不被了解,到最终被人们普遍接受,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越来越习惯并期待9月28日这个神圣···

癸卯年遂溪孔庙祭孔大典在遂溪孔子文化城隆重举行

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为倡导尊师重教,遂溪县在孔子文化城隆重举行癸卯年遂溪孔庙祭孔大典,通过庄严的礼仪恭祭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真诚表达对先师的缅怀追忆之情。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