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探求传统中国戏曲与当代人是否隔阂、是否彼此亲近亦或是相互抵触,唯一的前提和原因,无非是看当代中国人是否继承中华传统的人文价值。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闭上眼句句入画,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和叶,意境空灵。这就是《声律启蒙》。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季,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辩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一次交锋。
钱穆先生曾言:“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于是我们秉承先生的教诲,在过去的近百天,组织学友共读了先生的《论语新解》。百日共读,相携共进,理解《论语》,体味先生的新知新解,于学思、于处事为人,可谓收获满满。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以电子邮件途径发送的网刊《儒家邮报》,由儒家网主持编辑,创办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电子出版物。与网站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同,《儒家邮报》选题更为前沿,立场更加鲜明,内容更有深度,以及有电子邮件定点发送的优势,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国家认同论,能否提出基于中华文明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在新时代愈发显示出切要性。钱穆从宗教学切入中外文明比较,特别注重阐发与心教相为表里的礼教论,将其置于文明类型说的立国政教视野中加以鉴别,预示出亨廷顿命题的一个替代性思路。
《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2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3年第1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6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5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4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3期出版
《走进孔子》杂志2022年第1期出版
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王文成公全書汇校》(全五冊)汇校者王强先生所赠该书以及《阳明文献论集》及“王阳明笺谱”。
8月26日下午,在孟子研究院举办暑期公益课堂第五讲。本期讲座由山东青年琴家、古琴非遗传承人、峄阳琴社及孟府琴馆创办人白芳老师主讲《七弦与编钟:感受传统音乐之美》。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担任主持人。
大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等学者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时期,世界若干主要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实现了理性觉醒。时至今日,轴心时代的这种觉醒仍深刻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