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 著《张载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分别从天道论和心性论两个方面作详细说明。天道论是张载思想中最具系统性、最具研究价值的部分。其天道论,以“气”为中心概念,以“神化不二”为中心观念,其心性论,以“心能尽性”为中心观念,作者在书中围绕这些理论概念对张载构建的哲学体系进行了详尽而系统、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对于读者了解张载哲学思想有较大的助益。 此外,书···

周淑萍 著《先秦汉唐孟学研究》出版

本书探讨了先秦至唐孟学的学术演进,分先秦孟学、两汉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孟学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孟学作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评判,也有微观的考辨与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础上,分析孟子弟子对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讨告子对孟子的驳难,辨析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汉代孟子传记博士的废立,剖析以···

【樊树志】“一代完人”刘宗周

“一代完人”四字,是乾隆皇帝弘历对刘宗周的评语,很值得细细玩味。

【陈志伟】道德对称性与儒家美德伦理学

斯洛特提出道德对称性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其他类型的伦理学相竞争的问题,从而确立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儒家伦理学中也含有道德对称性问题,而孔子“父子相隐”、孟子“窃负而逃”的伦理叙事体现了儒家在涉己和涉他的道德选择中是持一种中道观点,即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最恰当的行为方式来处理特···

【郭萍】现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评《文史哲》公德私德问题的思想论战

这场思想论战,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论辩双方的观点本身,直接激发着当今学界对于古今与中西、道德与政治、制度与行为以及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更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审核评定为“优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彭林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经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评定,成果鉴定为“优秀”。作为一项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仪礼》复原突破了传统的从文本到文本、从文本到实物的研究范式,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与经典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仪礼》文本及具体考···

【余东海】儒法不两立

儒法不两立,思想上相互对立,实践中相互排斥。儒家本来重视法律,礼制本来涵盖法治,故不需要借助法家作为补充。法家(秦法家)反对仁义,其法是悖道缺德的恶法,于政治和社会有百弊而无一利。儒法互补论,完全不成立,理论实践都不成立。

中日和合文明论坛成功举行,刘延东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

本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共同举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荣誉会长王蒙与日本前首相、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会长福田康夫等出席并致辞。

《钱穆致徐复观信札》出版

本书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钱穆致徐复观私人信札108通,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这批信札的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948—1957这十年间,话题则涉及新亚书院早期的日常运作特别是新亚书院台湾分校的筹建,《民主评论》的经费筹措和编辑出版,学术问题的交流切磋,以及钱穆与胡美琦从相识相知到结为夫妇所经历的风波等。

赵晓耕主编《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苏洵、苏轼、苏辙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出版

本书集中于对苏洵、苏轼、苏辙法治思想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别对“三苏”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社会地位、传统法观念以及为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作出的努力进行深入剖析,感悟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法治理念。

邓秉元 主编《新经学》第六辑 出版暨编后记、稿约

本刊由若干学术同仁发起,旨在赓续经学传统,推动经学新变,重塑经学与时代之联系,并为学界同仁提供一学术交流园地。真诚期待海内外经学研究同仁不吝赐稿,以飨读者。

【韩焕忠】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最能集中体现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重视。蕅益智旭注解儒家四书的目的在于“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即使佛教的第一义谛或者说终极真理得到有效的诠释、说明和彰显。

【赵秀金】董仲舒“天人三策”应在元光五年辨正

“天人三策”发生的时间,必须立足文本和史实进行考辨。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与元光五年对公孙弘的策问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是同一主旨的问答系列

【张志娟 乔彦贞】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与实践——以夫妻关系为视角

汉代是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汉初相对平等的双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向片面的单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过渡,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由“夫和妻柔”向“夫为妻纲”过渡,表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由“父慈子孝”向“父为子纲”过渡。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主要是受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孙兴彻】董仲舒的人间观

董仲舒的人间观以“性三品说”“知识论”“教化论”为主要内容。他将“性”与“情”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其人间观以“性情论”为核心。

【王江武 王康】董仲舒的革命思想

“汤武之禁”后以何种方式继续言说儒家的“革命”理论,成为汉代儒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天道与礼法”工作坊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

2020年 11月20日,“天道与礼法”工作坊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

【集论】今天为何要读经典丨李景林、廖名春、詹海云、丁鼎

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拥有怎样的文化经典呢?这些古老的经典对当今中国又···

【王博】阴阳五行与董仲舒“官制象天”学说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官制象天”学说。“官制象天”以天人相副为前提,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为纵向层面上天之数与官之制有着严格对应,以三、四、十、十二、百二十等天之数构建起百官系统;其二为横向上五行与五官严格对应,以五行生胜为依据构建起彼此共生又相互制约的五官系统。第一个系统纯为理想化···

【樊志辉 郑文娟】时间意识下的天道与人道 ——对张祥龙现象学视域下《春秋繁露》 ···

从张祥龙所提出的现象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春秋繁露》的研究,梳理出其中的时间意识。“元”作为《春秋繁露》的核心范畴,其本身就内蕴了时间,进言之“元”即是时间的发端。推而论之,天道、阴阳以至于四时、五行皆为时间的展开,人道之社会历史合于天道,同样是随时显现的时间本真。《春秋繁露》之天人关系即是在时间上的统一,而这样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