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赠给谁的呢?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比包拯年长十岁,同样是古代为官者的楷模,他为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古代中国的财产继承主要依据诸子均分的基本原则,以使子孙免于贫困和不睦,确保社会稳定,历代律典均将此作为基本条款。除此之外,古代中国对于无人继承、女性继承和赘婿继承等疑难问题也进行了规则设计。
如何规划自我以应对构建良好社会与正义政府之需求,是儒家哲学始终关切的重心。“自我”概念蕴含时间的与超越的、参与的与反思的两个面向,中国语境下的“自己”,其中“自”与“己”则分别指代这两个不同的面向。
本书勾稽了唐代荥阳郑氏家族的世系,考察其婚姻关系。
老外犯法,与国人同罪。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狗肉,很久很久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早在先秦之时,中国人就将家养的狗分为三类:“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
从元明清时期的包公戏、杨家将、狄青故事,到今天的包青天电视剧、戏剧,宋仁宗一直充当背景板、路人甲的跑龙套角色。现在,仁宗皇帝终于在电视剧《清平乐》里成了主角。
今天要分享的文章是多年前在同济讲《诗经·凯风》的讲稿,以及去年在无锡国专诗经会讲中的一些思考(点击蓝色链接可查看详情)。以此纪念我的母亲(参拙文《漂泊在家乡的土地上》),以及,献给天下所有劬劳而圣善的母亲。
每年的公历4月5日左右是清明节,一般认为这个汉族相沿已久的节日,是古人常过的“寒食”节与清明节二合一而成,因古代的寒食节往往与清明节相隔一天或两天。值此之故,寒食节的诸种民俗包括这篇小文想讨论的清明时令小吃,也都深深打上了寒食节的烙印。
每逢清明节,都会把那篇拙作《最好的风水是人品》找出来转发一下。这是我根据父亲的口述写的一篇小文儿,很受欢迎,流传也广,这是我目前写的最“爆款”的文字,也被很多人用各种方式专业术语叫“洗稿”改编成各种形式了。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繁荣情景。街市内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招幌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呼之欲出。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