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治文】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统一——论荀子政治哲学的思想特质

荀子政治哲学的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民”与“尊君”同构;“修身”与“富(强)国”并重;“隆礼”与“重法”合治。正是依托荀子所建构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儒家政治哲学,儒学在汉代才可以一跃而成为王官之学,并由此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依循。当然,荀子在强化儒学治政品格的同时,也为社会政治的现实原···

【姚海涛】荀子读书为学的抽绎与省思

以荀子为中心,从书目选择与读书次第、读书为学目的与态度、读书为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抽绎与省思。

【姚海涛】龙与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对龙文化的拓展

孔子、荀子在龙的具体形象方面并无建树,其主要贡献在龙与天道、人道的理论贯通与文化塑造方面。其对龙文化的新推拓主要体现在龙德与天道方面,具体阐发了龙之德的三个方面,即神圣之德、玄妙之德与君子之德。龙德与人道中蕴含了龙之善恶,以龙喻君子、圣人、君主,龙与人间社会之礼三个层面。

【姚海涛】荀子“辨”的思想视界

人贵有“辨”的道德理性主要解决了人物之别、天人之分与人自身结构之辨。由“辨”而“辩”的语言逻辑明确提出了君子必辩以及期、命、辨、说四种思维形态。礼治之“辨”的社会治理方式则蕴含了社会人群的等级贵贱之“辨”、亲疏、远近之“辨”以及和同秩序之“辨”——明分使群的礼序观。

【姚海涛】荀子“一”论析义

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富有统率性意义和总体架构性意义的概念进行分析、梳理、诠释性研究,试图从框架结构、逻辑层次、思想维度上说明“一”这个核心性观念深刻体现着荀子哲学所坚持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至上性。同时,也厘清了这一观念所涵具的“齐言行,一统类”的学术思想旨归,表榜出荀···

【姚海涛】荀子“积”的思想视界

荀子对“积”的关注超越了在其之前的任何典籍。荀子之“积”涵具教育学意义、人性论意义、伦理学意义、政治学意义等多重意蕴。教育学意义之“积”深入探讨了学习的起点、终点、目的、过程、方法等;人性论意义、伦理学意义之“积”则主要指向“化性起伪”的积伪工夫论;政治学意义或曰德化治道视域下之“积”则包含了君道四统、群居和一的隅积之道···

【余东海】小醇而大疵——荀子的两大错误

韩愈《读荀》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说孟子是义理精纯的醇儒,正确;说荀子“大醇而小疵”则错。荀子是小醇而大疵。荀子思想驳杂,问题和错误不少,大疵有二。

【东方朔】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从“国家理由”的视角说起

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

【姚海涛】荀子对齐文化的接受:隆礼、重法与尚术 ——稷下诸子批判与熔铸的视角

荀子游学稷下受到齐国稷下重兼容、通权达变、趋时求合学风的同化。对齐文化的接受使得荀子广采稷下诸子之说,思想呈现出包容百家,理性与深度并重,广度与宽度相济的特点。荀子以礼为观照社会问题的参照系,实现了隆礼、重法与尚术的系统综合,完成了礼、法、术的思想性与制度化、规范性与仪式化,人间性与现实化,审美性与人文化的统···

【姚海涛】荀子对鲁文化传统的批判与熔铸

鲁文化中的儒文化是荀学之本源与根柢。荀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正是对鲁学中的儒文化进行文化批判与理论熔铸的结果。

【徐翔】从“工匠制作”的隐喻看荀子的“先王制礼论”

荀子的“先王制礼”论以工匠制作的隐喻为其基本理论架构。在此架构上,其所谓“先王制礼”的命题,实际包含“礼义”“先王”“制作”三个环节。其中“礼义”关涉的是礼义以何种方式对现实秩序产生规范效应

【曹景年】荀子姓名新考——对传统避讳说的重新考察

荀子常见的两个称呼是荀卿和孙卿,传统避讳说认为汉人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改荀为孙。清代以来,对此说提出质疑并产生三种新观点,一是认为荀、孙是单纯的音同通用关系,二是认为荀、孙都是姓氏,战国之后混用,三是认为荀子本姓孙,荀是司马迁据其乡音所改。

【梁涛】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学。

【林桂榛】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荀子》全书只《性恶》篇有“性恶”措辞,也只《性恶》篇有“性恶”陈义,《性恶》篇及他篇又多见材性资朴、材性不善之措辞及陈义。今本《性恶》篇正文20见“性恶”字眼实系西汉末年刘向等整理荀书时因篇中“善—恶”范畴对界及时兴“善—恶”对说思潮而擅改“不善”为“恶”字所致。《性恶》篇名应校为《性不善》或《非性善》或《性论》,以正作《性···

【林桂榛 周炽成】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从《荀子》一书的篇名看,除《非十二子》和《赋》外,所有篇名都是两个字。如果说荀子原来以《性不恶》三个字来作篇名,这可能很怪。个人觉得,《非十二子》和《赋》都不是荀子本人的作品。以二字为篇名,是荀子的写作风格。

【张美宏】养欲与成圣——荀子论人的实现

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法”的导引,不仅使“欲”的满足有了相应保障,还使人在生存向度上避免了因“逐欲”而导致的没落。在生存筹划方面,人可以通过自我立法结成强大的伦序共同体,使其作为类的胜出成为可能。人“最为天下贵”,这意味着人不可沉沦于普通之物,而是应该有更高···

【任蜜林】三家《诗》思想渊源之蠡测

鲁《诗》与荀子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其在解《诗》的时候突出了礼的地位。齐《诗》则源自以《公羊》为代表的齐学,所以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色彩。韩《诗》则同时受到荀子与阴阳家两方面思想的影响,这也是其既有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又有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的原因所在。从保持先秦《诗》义的原貌来看,鲁《诗》的贡献最大。···

【强中华 林桂榛等】荀子“欲不待可得,求者从所可”章何解?

荀子“欲不待可得,求者从所可”章何解

【林桂榛 强中华等】荀子《天论》“错人而思天”错字何义?何种天人观?

张申府一再强调天文、音乐、科学、逻辑、群分,前二者与荀子很相似。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