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四海雄风在,蛇舞九州瑞气生。2025年正月初一(1月29日)至初七(2月4日),鹅湖书院新春七天大联欢活动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由铅山县委宣传部指导,鹅湖书院景区管委会、鹅湖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为七千多名游客和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盛宴。
文献之学,由来尚矣,推其原始,肇于孔门。至刘向校定群籍,纂为《七略》,目录、版本、校勘诸学,已具雏形。沿至宋代,其体大备,后世枝繁叶茂,巨树森然。每一时代,总是有新问题出现,需要用新方法来加以解决。我们试以校勘学与版本学为例,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一生博学好礼,笃守仁道,聚徒讲学,有教无类,周游列国,传述六艺,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编纂汇集,整理成《论语》一书。
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生变化。作为孝善之“体”的“仁”与“佛性”并立,“善”作为儒家沟通“孝”“仁”的理论媒介被增益了因果报应论的内涵。
朱熹倾其一生专注于弘扬儒家道统。他紧承“二程”理学之脉络,广泛汲取诸子百家,集注“四书五经”,构建了融哲学、政治、教育、伦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后世诸多学者对朱子学说予以高度尊崇,奉他为“朱夫子”。
西汉大儒扬雄希望在儒道衰坏之世重光德政,他创作的《法言》表达了对世道民心的殷切关怀,构建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观。《法言》一书的思想精义,既是对传统儒家政论精华的阐释,也彰显出扬雄对所处时代政治难题的沉思与回应。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沸沸扬扬的意见,而必须自己深入考察、细致了解具体情况,明辨众人赞···
兵器是战争的物化形式,关乎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孙子兵法·始计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世界兵器史上,中国古代兵器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独树一帜,体现着古代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特性。
近代以来,若论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最为重视的哲学家,无疑首推熊十力。熊十力极其强调“体用”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难言哉体用也!哲学所穷究者,唯此一根本问题,哲学家于此未了,虽著书极多,能自持一派之论,终与真理无干。”但不得不说,熊氏对体用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也影响了其对“气”的理解。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系统以“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作为总的根本宗旨,从史料、史例、史法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在学术史史料方面以“纂要勾玄”为基本原则,本着优化文本的目的,通过“增、删、改、易、移、补、并”等具体方法对传主的原著进行文献的二次选择与二次呈现
马先生所取西学,偏向于概念式、纲领式之理解,重点则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与复兴,亦即海纳中国学问以致世界!马先生自己亦未对此有更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在西学的摄受上。然时至今日,值此民族机运之转捩点,马先生所提出的立足儒家、发掘儒家文化瑰宝、以中摄西的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而值得吾辈进一步地了解与思考。
秦腔界一位领导专家对我说:我之前不了解安万剧团,没看过,还是看你介绍,心想他一个甘肃会宁民营剧团能弄个啥!结果一看,感觉确实好,这安万剧团有高人。
关中风俗,人生下来,每年正月初六至十五前,由舅舅家送灯送鹣(见本公号《过年,被严重低估了文化价值的陕西礼馍制度》),舅舅家的灯照亮孩子成长的路。
有外地游客春节期间到潮汕地区旅游,于网上抱怨潮汕地区城市交通旅店等等种种接待不周,文旅部门服务组织不够等等……
今天又看到网上说,有外地游客在潮汕看营老爷,冲到人家英歌舞阵中,摸衣服、抢蛇给小孩照相,由此被推搡,发生冲突。转身就受了天大委屈,在网上发文指责。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
桐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在文化上却似星光灿烂,辉映千秋,浓郁的书香氛围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文创作方面,当地清代出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盛况,诞生了全国性文学流派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200余年,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桐城因而被誉为“文都”,···
经学在近代瓦解之后,经学诠释学已散入历史、哲学、文学等现代学科,单一的学科视域无法进入完整的经学。经书具有哲学、史学、文学的多重特性,对应善、真、美。义理、考据、辞章正是基于经书的三种性质自然形成的研究理路,皆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并不存在完美而唯一的解经学。在汉学将求真的史学理路、宋学将求善的哲学理路推扬至···
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则是培育这一精神力量的沃土。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种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这个“乐学”的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质,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