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衢】良知体用论

良知学为体用兼备之学,阳明“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一语最显宗旨。良知天理者,体也;事事物物者,用也。体用之学有二阶,曰即用见体,曰依体起用。未证道时,唯即用见体;既证道后,须依体起用。阳明未悟心体时,百死千难,一意要见体。既悟心体后,必事上磨练,发用成物。未见体时,自亦有事做,亦有物格

【韦力】乐山复性书院:再兴理学,观念难和

复性书院为马一浮所创建,他祖籍浙江绍兴,其父马廷培曾四任四川仁寿知县,故他出生于四川成都。光绪二十四年,马一浮15岁时应县试,他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榜,马一浮名列榜首,被当地贤达汤寿潜选为女婿。

郭晓东教授主讲,“《定性书》疏解”讲座在线成功举办

2021年7月3日19:00—21:0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辅仁读书会举办的京师哲学系列讲座之“《定性书》疏解”讲座在线成功举办,本场讲座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东教授主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主持。校内外学生及学界同道80多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公益慈善:理想类型及其实践形态”,第八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我们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自2018年12月以来,“慈善文···

【姚中秋】中国与世界体系的两轮脱钩——重新挂钩:以自主发展为中心

后发国家实现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世界体系中,但该体系又是支配性的,因而对后发国家来说,是否进入体系、如何进入、进入多深、构建何种身份,以及能否在必要时退出、脱钩,又在合适时机进入、重新挂钩,是国家的顶层战略抉择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两轮与世界体系的脱钩—重新挂钩:第一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与美国主导的···

【欧阳祯人 张旭】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的阐释与发展

王阳明的《大学》诠释在其心学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这引起了日本著名阳明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王明阳的《大学》观为基础,依托相关文献,首先阐明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内在嬗变的理解、检讨与反思;其次探究冈田武彦基于王阳明《大学》观所做出的思想开拓。

【何怀宏】政治、人文与乡土 ——当代儒学前景的思考

从历史看儒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儒学首先在春秋战国之际奠定了“学”的深厚根基,自西汉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之后,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人文与乡土三位一体,官员一身而兼三任的社会格局。这在世界文明史中也是很特别的,它保证了统治阶层的不断的和平再生产;在社会内部实现了政治的机会平等,也在政治、人文与道德风俗及社会治理方面···

“阳明心学:文献、研究与传播”主题座谈会举行

6月23日上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领导苏桦、孔学堂书局副总编辑张发贤、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王进等一行7人来到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下称“阳明中心”)进行参观调研并召开座谈会。阳明中心主任何丹,副主任谢思琪、易康宁及阳明中心工作人员陪同。

王书华 著《荆公新学及其兴替》出版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荆公新学及其兴替”(13FZS004)结项成果,作者以王安石的荆公新学的创立、发展、演变、衰退及其社会历史背景为核心,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新学的有关论著、学术主旨及其特点,客观地论述了新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新学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并梳理了新学与洛学、蜀学对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及学术思···

【王穆清】宗庙祫、禘、四时祭献酒流程整理辨正

经: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高瑞杰 郭美华】道德生存与天命的分合及其意蕴 ——以朱熹与阳明对《孟子·尽心》···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

【佐藤将之】荀子的“天下”观与“后周鲁时代”的秦国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

【杨世文 王雯雯】抑儒扬孔 ——廖平孔经哲学体系中的儒家

甲午之役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人共识。随着西学的渗入,思想界对中学价值的重估也被提上日程,这包括对孔子身份的定位以及儒学与诸子的关系的楷定。为使华夏文明不坠于地,赋予诸子学存在的合理性,廖平将百家皆收归于孔学,并将儒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围绕孔子、儒家、诸子三者的历史定位,倡言尊经与知圣。如果说尊经与尊孔是廖平孔经哲···

【左岩】葛兰言与《诗经》英译的现代转化

葛兰言(1884—1940),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著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古代之媵制》《中国宗教史概论》《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与亲族关系》等。其中,《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经出版,立刻在海内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是西方学者首次运用西方社会学的···

【吴钩】称“臣”与称“奴才”,有何不同?

不管是汉唐,还是宋明,大臣写进呈皇帝的奏疏时,都是自称“臣”。惟独清王朝是个例外——如果我们去读清朝人的奏折,便会发现,他们总是自称“奴才谨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圣旨,则赶紧表态说:“奴才跪诵之下不胜悚惧无地自容”,“奴才伏读再三更切悚惶”。

【吴钩】宋朝足球,比欧洲杯更精彩

《水浒传》是这么写的:“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王立斌】东林学派与东林书院

明末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东人党又称为东林学派,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大批学子群体里居讲学,主张切中时弊,提高社会地位,扩大书院影响、经常在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积极参与当时的一些政治活动,于是东林书院闻名天下,同时也招来了反对者的忌恨与关注。

【李旭】朱熹修撰《仪礼经传通解》编年考辨

明清诸本《朱子年谱》载朱熹于庆元二年丙辰(1196)始修礼书,现代学人多疑其说。本文考证《仪礼经传通解》整体纲维的最终厘定,当以朱熹答余正甫第五书为标志;答余书之作,在庆元元年乙卯(1195)秋间。以此为基准,旁参朱熹与友生论修礼之书札、语录,可知乙卯以前,乃朱熹修礼的酝酿构思期,期间朱熹关于修礼的构思,存在重要的前后变化:从梳···

【东方朔】“维齐非齐” ——荀子对差等分配的辩护

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被认为是第一个不要求改善财富分配不均现象的思想家。具体到对君主及政府各级官员的分配,荀子则特别强调以“德能”的大小决定一个人位禄的高低和多寡。荀子基于政治和道德的理由,同时以满足可欲性和可行性为条件,为差等分配提出了消极的论证和积极的论证。

【史少博】伊藤东涯“古义”视角下的《太极图说》研究

伊藤东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研究在日本江户时代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朱熹《太极图说解》偏离了《太极图说》的本义,周敦颐以无极为理、太极为气,“无极而太极”即“理生气”之意。“太极”“阴阳”本质上皆为一气,“太极生两仪”之“生”是指分化而非创生。朱子则基于理气论释“太极”为理,释“太极”与“阴阳”为体用关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