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古代书院的发展对山东的文脉传承影响深远。据史料记载,山东境内,历朝共建书院中清代为数最多,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山东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官办书院——泺源书院。
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元素聚合之果,这些元素至少包括接引弟子、刻印语录、修葺书院、处理事务、协调分歧、抵御毁谤、心灵陪伴、分化一方等。这提示我们,作为人文理念的阳明心学乃是由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元素综合、转化、升华而来。
“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后,这个节日相关的活动可以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陈来认为,改在孔子诞辰日后的教师节不仅是尊师的重要节点,还能彰显尊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突显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
2004年以来,不断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议改设教师节的日子,今年提案的阵容尤为庞大。孔子作为世界各地都能接受和认可的正面形象,理应首先受到中国社会的尊崇。如果修改教师节日期能引导更多青少年了解孔子,尊师重教,对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定将大有裨益。
全国两会期间,“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的建议获得了53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提议。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告诉澎湃新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已联合其他52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诞日(9月28日)的提案”。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古贝尔(Pierre Goubert)告诉我们,在国王路易十四加冕典礼那年1654,法国人的预期寿命是25岁。在每个村子的中央都有一个公墓区,死亡定义了人生。这与我们当今形成鲜明对比,生存不再是短暂的,如果回顾作家莫泊桑(Maupassant)的隐喻,就像一闪而过的列车般转瞬即逝。对我们来说,死亡不再位于生存的核心地带···
勒内·吉拉尔最著名的书《暴力与神圣》和《替罪羊》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是在孤独中产生和形成的智慧工程。严肃战略似乎在此发挥了作用:思想内容深刻,文笔流畅,论证严谨,表述优雅得体。人们可以想象到每本书背后长时间辛苦的思考和孤独的探索。
全书包括四卷:《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四者既脉络相通,又各有侧重。以史与思的交融为进路,“具体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智慧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
成都龙泉驿2017年8月发现一处大型的宋代墓葬群,至11月下旬,14座砖室墓的文物已陆续清理出来。文物考古工作队确认墓主为渤海高氏后裔,北宋时定居于山西绛县,南宋初年南迁成都,其中M10墓主人为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高克明。这位画家,我使用过他的画作,向他致敬。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从这一宋墓群中,还出土了一套保存完好的宋···
“连鼓将惊蛰,高枝已变莺。”2021年3月5日晚,新一期“慢庐文化沙龙·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沙龙依旧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沙龙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生邵辉同学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房伟博士担任与谈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宋立林教授担任主持人···
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而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民进中央获悉,大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拟提交《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孔子诞辰日设为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这已是朱永新连续18年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
全国两会期间,“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的建议获得了53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提议。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已联合其他52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诞日(9月28日)的提案”。
“阳刚之气”近来在网上成为一个话题,一些人想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是比较阴柔的,儒生或“酸腐”或“白面书生”或“手无缚鸡之力”。对此,笔者在《早期儒家有“武德”,并非文弱书生》一文,指出儒学是继承了殷周以来封建军事贵族传统的技艺,其技艺中包含了大量的军事贵族内容,孔门师徒战斗力很强。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
有清一代之学,乾嘉考据最具特色。然而,清末以来一直饱受批评,甚至曾为清亡背锅。最近几十年,学术界对于乾嘉考据学的看法有了变化。如何看待乾嘉考据学在学理上的得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勾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专治清代考据学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儒学的研究者,杨朝明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这让杨朝明欢欣鼓舞。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立足点,就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打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殖民者在文化和种族上的优越感,让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能够真正挺直腰杆站起来。我们要在香港社会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爱国者治港”也会在香港社会催生出一种新的知识需求,就是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家。
梁漱溟自觉理解和吸纳西方的时间理论,同时回归和发掘东方的时间智慧,融会贯通,展开了富有创见和启发的“时间”之思。从佛学立场出发,梁氏将“时间”限定于世间之现象,并强调世间以出世间为归宗,人类终将超越时间。就随顺世间而言,生活是以“意欲”为基而展开的“事的相续”,此即“时间”之本质。
刘知幾以经史互释的方法进行史学批评,以经衡史,所强调的是经对史的指导;以史评经,所强调的是史对经的验证。在这种经史互释的过程中,刘知幾消解了经学的神秘化和神圣化,实现了经学的理性回归,彰显了史学的社会价值,并试图通过经史之互补,为经史之学的发展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