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国 肖永明】“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要正确理解《论语·子罕》章中“斯文”一词的涵义,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斯文与文王有什么关系?孔子与斯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于斯文,就不畏匡人?传统注疏无法对这三个问题给出清晰解答,将“斯文”诠释为“斯德”,即文王之德或文德,而不是儒家典籍、礼乐制度或文化等,则能够对这三个问题予以融贯回应。《论语》“斯文”一章实际是说,孔···

【房伟】“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论语》“祭如在”章是考察孔子儒家对于祭祀基本态度的关键文献。综观历代注疏,论者多围绕“在”进行阐发,旨在强调恰当地处理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既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能消除偏执迷信的成分,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祭祀之礼首重“敬”,人们需要用内心的诚敬来对待祭祀。同时,祭祀实践离不开斋戒、相称等仪制规则。诚敬与规···

【秦东京】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受命”不仅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据《六艺论》,天对圣王的授命亦可视作“六艺”形成中最重要的事件。然而郑玄对“受命”的理解在其注释体系中非常复杂。就“文王受命”而言,郑玄注《纬书》已经呈现出两种对“文王受命”的不同说法,其注《书》笺《诗》对“文王受命”的理解则有两个来源:“受命”观念取自《纬书》,文王受命后所做大事则···

【马斗成 李遥】荀子的历史书写与历史回忆

身份的断裂与古今分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对于存在性的怀疑,它们催生了荀子的历史回忆与历史书写。藉此,在荀子那里,过去与现在的平衡得以重新达成。(表现)形式与内容共同赋予了过去新的图景,由是,混沌转向秩序,过去得以为当下所理解。在历史表现中,荀子藉由对历史决定论的破除恢复了个体的尊严,赋予了历史有机论的形式。通···

【曲祯朋】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道统”在先秦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其中包括以传“心”为内容的“内在性道统论”和以传“中”为内容的“外在性道统论”。从历史语境看,先秦时期的“道统”之关键不在于内外之辩,而在于政治正当性之证成,这也是其目的之所在。

台北孔庙举行仲春丁祭,孔垂长试行新祭仪

2021年(辛丑)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率台湾孔氏宗亲90余人,于台北孔庙大成殿举行首次仲春丁祭暨团拜。本次活动首次试行了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和至圣孔子基金会委托台大中文系团队与台北孔庙研拟的仲春丁祭祭仪,受到参与活动的孔氏宗亲及相关专家好评。

[美]安乐哲 著 姜妮伶 译《孔子与杜威:跨时空的镜鉴》出版暨序言

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

【林忠军】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

【梅珍生】解蔽与启蒙:蒙卦的存在论诠释

《周易》所传达的“六位时成”观念,是对“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时间性”本质最恰当的揭示。对蒙卦作存在论的诠释,主要是为了探讨“此在”如何超越昏暗蒙昧的状态。蒙卦对“此在”状态及其去蔽的揭示,回答了“蒙亨”何以可能的原因,这就是“此在”在人生的共同筹划中遵从“敬”的原则。六爻“共在”的“志应”,表现为一种共同的筹划。蒙卦所昭示的···

【赖尚清】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训“仁”的内涵及其意义

朱子以"爱之理"训仁,主要继承了儒家以爱言仁(特别是孔子仁者爱人和程颐仁性爱情、性即理等思想)的传统,而以"心之德"训仁,则主要受到了孟子以心言仁、胡宏以"心之道"训仁思想的影响,并在"天地以生物为心"思想的基础上,奠定了其仁论的形上本源。朱子以张载"心统性情"的思想来统摄"爱之理"和"心之德",一方面突出了仁作为道德法则的含义···

【儒家邮报】第356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瞿骏】“齐王”为何终不前——钱穆与胡适的初见

为钱穆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做些“背景重建”工作是这几年笔者的一个持续兴趣。随着工作开展,发现其中确实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更细致的讨论,推进方式除了钱穆本身史料的拓展外,另一个方式是“对看”。钱穆回忆录里出现了大量人物,大多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他们的史料经过了细致梳理,但仍留存有不少史料可以继续找和···

二月二迎“花朝节” 福州再现传统花神祭

一群身着汉服的少女款款而来,依次恭行“簪花礼”,她们是在活动前期举办的“八闽花神”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随后,她们携全场来宾,共同举行了一场“花神祭”,按传统习俗,向春日百花虔以献祭,传递少女的祈愿和对春天的祝福。

【吴钩】宋仁宗的最爱

宋仁宗的最爱是张美人,因张氏去世后谥“温成”,出于叙述的方便,我们将称她为“温成”。温成,清河郡人氏,生于天圣初年,父亲张尧封是一名小小的推官,在温成七八岁时便去世了,母亲曹氏带着年幼的温成姐弟三人,投奔尧封的堂弟张尧佐。时尧佐将赴蜀为官,以“道远”为由,拒绝收留曹氏母女。曹氏生活困顿,只好将温成卖齐国大长公主家为···

【张自慧 闵明】当代儒学的“复兴”与“在场”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身份标识的本源性特征,在近代西学东渐、中西融通与救亡革新的时代潮流中被逐渐弱化,并一度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当代儒学在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与寻求世界话语权的境域中开始走向复兴。但是,学界关于儒学何以“复兴”、如何“在场”等问题争论不休,未有定谳。在文化激荡、文明互鉴、价值多元的机遇与挑···

【胡佳佳 黄易青】《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

【胡建华】“因不失其亲”的句法及其他 ——从句法语义分析到语用推理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论语》中几个比较费解的语句进行分析,以期说明现代句法语义学和语用学在训诂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首先考察《论语·学而》篇中“因不失其亲”的句法结构,从句法的角度论证这一语句是复句,而不是单句;根据语义限制和结构平行对应性,本文认为该句前文的“信近于义”“恭近于礼”二句也是复句。然后,本文从···

【吴学安】弘扬“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所谓的“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他们不但“有德”,而且“有为”,不但遵纪守法和睦邻里急公好义正直无私,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睿超】张载“气论”哲学的“两一”架构

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对立因素···

【单虹泽】“回向三代”与“道统重建”:论儒家的历史意识及其生成逻辑

在儒家哲学中,第一种历史意识是通过追述和诠释前史以鉴于将来的“回向三代”,第二种历史意识是立足“道统”建构儒家的价值规范的“道统重建”。关于“三代”的追述以及“道统”的建构都表明,儒家的历史意识贯穿了时间的三维,其通过转化历史的时间经验来启迪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实践。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