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东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 ——兼论张载气学中的“道”与“名”

形而上学或者说“道”是否可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道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强势的理论,认为“道”不可“道”(名、言),却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述。

【陈瑞泉】发挥高校雅乐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儒家音乐文化精神,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作为国内儒学研究的重镇,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下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儒家音乐文化进行了解读,深入探讨了儒···

【孙甜甜 张建平】感受儒家雅乐的“中和之美”

儒学是教化之学。为达成道德教化之目的,儒家特别推重“礼乐”,故其有“礼乐教化”之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虽合用“礼乐”以行教成化,然“乐合同,礼别异”,“礼”和“乐”发挥教化作用的形式却是有区别的。大体而言,礼使人有差有别,乐使人有合有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儒家的“礼乐之道”,如果说,其“礼”论思想中蕴含着一种“···

【武宁 艾峰】关注儒学视域中钢琴艺术的中国化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魂”。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虽然其理论形态与内涵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化,但儒学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因而对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的钢琴艺术亦有深远的影响。

【吴晓番】儒家天道与政治的限度

近代以来,以天道为基础的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经受了毁灭性的批评,天道与政治的合谋往往被视为导致王权主义乃至集权专制主义的根本原因。

【王锺陵】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论者们发表过种种意见。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陈力】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郑伟】宋明理学“公理”论的阐释学意义

公理论表明宋明理学具有明确的公共性意识,理学家践行“觉民行道”的使命,总是努力地将自家之所得扩充为可以普遍共享的真理,这即是向着阐释之公共性生成的过程。

【儒家邮报】第354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孔学堂年终盘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贵阳孔学堂市民公益讲座走过800场

“今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张载既纠汉唐儒学之偏,又辟佛老之失,并从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以及诚与明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问题,这不仅开启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新思路,而且还规定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新路径……”

【李艳可】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女工的现实抉择折射出劳动问题为劳动者谋求生存的基础性面向。在学理抑或现实层面来看,劳动问题都具有谋生存与谋地位的双重面向,二者程度上虽有先后之分,但皆为劳动问题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五四时人的思维偏于激进,往往更注重求地位的面向,却相对忽略了更为基础性的求生存面向。

北大礼学沙龙第二十九期,唐文明主讲“沃格林中国文明论述的三个遗留问题”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唐文明教授带来了题为“沃格林中国文明论述的三个遗留问题”的精彩讲座。本期沙龙由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陈壁生教授、赵金刚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华喆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彭磊副教授、戴晓光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李晓璇博士,北京大学···

【刘强】排诋佛老,归陶入儒——钱锺书先生论陶渊明

钱锺书先生幼承家学,深契“陶缘”,立身处世,颇有靖节“孤生介立”之风,而行文赋诗,亦得陶公风神灵气,于现代旧体诗人中可独树一帜。又其一生著述,多次论及渊明,涉及接受论、文体论、思想论诸面向,特识先觉,悟稀赏独,多有未发之覆,为陶学开疆拓土,厥功至伟。尤其是,钱氏学贯中西,而能立足中学本位,发言遣论,深中肯綮,不为···

【匡钊】心由德生 ——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其地位

心之所以成为一个哲学追问的对象,从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哲学出场可被视为来自对德的进一步反思,相对于德,心是个次级的观念。这说明了为什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在伦理生活中追求德性永远是首要的问题,而心的所有能力均服务于此目标,心的理智能力在中国总处于德性的笼罩之下。这显示出中西之间对心灵、认识与德性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源于···

【虞万里 漆永祥】《五礼通考》终于有了整理本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清代成书的《五礼通考》对中华礼制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总结梳理,被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百科全书”。

《孔子学刊》征稿启事

《孔子学刊》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的连续性学术出版物,于2010年(庚寅年)创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担任主编,采用以书代刊形式,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截止目前,已成功出版十一辑。

【吴震】东亚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朱子学在东亚而形成的东亚朱子学便是广义“朱子学”的一种重要形态。然问题是,何为“东亚”?显然,东亚并非一种实体存在,也非经纬度分明的单纯地理概念,更非帝国时代的政治地缘学概念,其中含有东亚各地域文化的悠久历史,因东亚本不是一片文化荒漠地,而应理解为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东亚”;故当朱子学传入东亚各地域文化之中,必引发···

【张鑫】明清时期的皇帝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不仅民间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流传,即便是“受命于天”“富有四海”的历代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而明清时期的传统中国已经进入了帝王教育制度和文化集大成的阶段。

【尚文华】慎独与自欺 ——种生存论分析的视角

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状态,但学界对于“自欺”时的种种生存状态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

【丁为祥 孙德仁】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贡献

张载是在关中开始其理学探讨的,这就使其具有一身兼二任的特征;而地方学派与全国主流学派之不同视域,也必然会使其各自所以形成之不同因缘发生转换。从理学的角度看,“体用”范畴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双重世界的确立是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其对佛老之学反戈一击的基本方法;而“诚明两进”之为学进路,则又成为理学不同思想···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