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孔子文化中心访问笔岩书院

2020年10月30日上午,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韩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李毓源、韩国孔子文化中心宣传部长弘益大学教授全春花一行来到位于全罗南道长城郡黄龙面的笔岩书院。韩国十八贤之一的金鳞厚第13代后裔金盛洙和成均馆顾问朴来镐等接待了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一行。一行人首先参观了笔岩书院的建筑,然后在清节堂与笔岩书院儒林进行了···

杨朝明 著《孔孟正源》出版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但他曾经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两千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关注从未停止,对其思想的争议似乎也从未中断。在这特有的“文化景观”下,《孔孟正源》是一部打破公众对孔孟认知的片面性,把握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精髓,树立“知识正确”基础上的“价值观正当”的书籍。作者凭其多年的儒学研究经验,从外在思想到内在逻辑···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举办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活动

10月31日上午,在晋江安海镇石井书院,一场庄重的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活动正在举行。朱子文化作为安海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历来都为海内外所景仰、所珍重。长期以来,晋江、安海两级党委政府对朱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高度重视,对朱子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正在逐步深化、逐步拓展。

【曹峰】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

《心是谓中》提出每个人都不能把命运完全交给鬼神与天,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死生,这种改变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命训》较为相近,并影响到《荀子》。此文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作为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心是谓中》对于促进战国中晚期君权的隆升、对于促进个人身心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韩伟】《周易》的阐释模式及其诗学面孔

《周易》不仅是“群经”之首,其阐发义理的模式亦堪称典范,并对中国诗学阐释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层影响。《周易》天、象、经、传的历史演进方式形成了以天人互感、拟象立意、义理注入为主的三种阐释模式,它们在诗学阐释中被具体体现出来。

【何善蒙 卢涵】理学工夫论视域中的“树”:以朱子和阳明为例

阳明是很清楚地看到了朱子的论说所存在的问题,从而用种树的方式描述心学的工夫。起于心意的正与不正,终于正心意的不正,用私心去看成圣之学看出来的大多是森林的模样,再进一步也不过是一棵棵树木,这是逆的会使人倒做工夫的,亦是静的会使人分段做工夫的,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生意的流转变化,是动的,是顺的,是生意且不息的···

【大卫·莫塔戴尔】思想高尚,政治低劣——四位革命思想家的生平故事

1929年春季,一群杰出学者相聚在瑞士滑雪旅游胜地达沃斯的贝瑞德大酒店(the Grand Hôtel Belvédère)开会,这个举办了一场哲学大聚会的场所由于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魔山》的描述而获得文学上的盛名。

【阿格尼斯·卡拉德】接受孩子决定的家长

20世纪70年代之前,“家长”这个词常常只被当作名词来使用;从那以后,美国家长们花在养孩子上的时间开始大致翻了一番。从此后,每一代人似乎都比前一代人更加重视养育孩子。现代家长遭受养孩子的情感折磨和辛劳付出的事实现在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家长们非常熟悉的建议都是在让家长放松一下,不要那么渴求完美,还要多多原谅自己的不完美。

【乐爱国】民国时期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不同解读与论争

民国时期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解读,既有以谢无量《阳明学派》为代表的从认识论、伦理学角度的解读,深化了对于知与行不可分割的认识。重要的是,研究民国时期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不同解读,有助于弄清从王阳明“知行合一”到今人所言“知行合一”的思想发展过程。

【祝安顺】中华文化何以最重视“中”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本于天道自然而落实于人道参赞,特别是人的自我觉醒,自我体悟,自我节制,自我奋斗。它,既是个人修养的境界追求,也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方法;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合作共生的指导原则之一。

【王齐洲】《乐经》非刘歆王莽伪造辨

“礼”与“乐”在先秦本来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礼经》与《乐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礼记》中有《乐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乐经》文本在当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王莽奏立学官的文本依据,切不可因为王莽后来的失败而怀疑他此时的诚实,更不可说刘歆与他共谋作伪。

太原理工大学百余名留学生传统“开笔礼”迎开学

身着汉服,自正衣冠,学写“人”字……30日,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020级留学生举行传统“开笔礼”迎接新学期,126名国际留学生即将在山西太原开启求学之旅。

2020阳明心学大会绍兴开幕,以“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

“由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哲学,非但震动当时,影响后世,且流播海外,形成域外阳明学派,毫不夸张地说,王阳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哲学家。”31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陈来在2020阳明心学大会开幕式上表示,经过500多年发展,阳明心学依然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

【马照南】朱熹与《四书》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宋代形成的中华文化新经典。

【陈睿超】“所以” 与 “当然” ——程颐天理观念的易学解读

程颐“天理”观念的内涵可以在易学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解读。在易学诠释中,程颐引入“所以”概念表述天理,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事物活动之法则与事物生成之根据两重意涵。此两重意涵的统一,意味着天理必须被把握为“所当然”之理,其作为对于事物活动之“所当然而不容已”的本质趋向的规定,构成了易道“生生”变化的普遍基础。

山东财经大学与山东儒商研究会签署战略协议成立儒商文化研究院

11月1日上午,山东财经大学与山东省儒商研究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儒商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天舜大厦文华堂举行。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教育部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中泰证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峰,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跃峰应邀出席仪式。

“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0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华朱子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和清华大学甲所隆重举行,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朱子思想诠释、朱子与宋代理学、朱子与明清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陈立胜】中国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自我—转化”与“超越的突破”均是轴心期的特点,惟有中国文明其“自我—转化”“超越的突破”始终在“世间”与“超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轴心文明中普遍的“自我—转化”现象在儒家这里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儒家对修身之“身”的理解,本身就决定了中国文明之轴心突破的这种以人为中心而贯通“天文”与“地文”的···

【徐勇】“郡县制”“封建制”的历史纠缠与斗争——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与“封建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纠缠状态,并且为寻求解决这种历史纠缠进行了顽强而长久的斗争。

【儒家邮报】第348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