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 开题报告会会议综述

10月28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持的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开题报告会在学校中心校区知新楼成功召开。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及部分同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孔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尊孔与反孔 ——以改革曲阜林庙案为中心

1928年4月,国民党青年党员十七人联名呈请中央政治会议撤销孔子后裔衍圣公尊号,并没收曲阜林庙祀田,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改革曲阜林庙案。改革林庙案遂成尊孔与反孔之总对决与分水岭。该案成因之复杂、延宕之持久、牵涉范围之广泛为民国儒学史上所仅有,凸显了党内外在文化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和儒家传统在中国社会的深厚根基,同时也为认···

邓联合 著《王夫之庄学思想通论》出版

作者立足《船山全书》,以《庄子通》《庄子解》这两部“庄学专书”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兼顾船山在儒家经典诠释、史学批注、社会政治评论、思想文化短札以及历史人物传记、诗赋文论等“非庄学专书”中述庄论庄的大量文字,采取“双分而贯通”的诠释路径,完整展示了船山庄学思想的复杂全貌。全书视野开阔,研究方法新颖,文献资料翔实,对船···

常会营著《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出版暨周桂钿、张奇伟序言及前言

全书围绕北京孔庙历史上的祭孔礼仪进行纵向对比研究,从祭孔的准备过程和仪式程序角度,对北京孔庙元明清三代祭孔仪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和演变,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钩】唐坰骂王安石

熙宁五年,王安石遇到了一次急风骤雨般的弹劾。发起弹劾的人,是王安石一手提携、被目为王氏“死党”之一的唐坰。唐坰以扬言“青苗不行,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而引起神宗与王安石的注意,之后经邓绾举荐,任御史、谏官。谁也想不到,这个唐坰知谏院才半年时间,居然当面捅了恩主王安石一刀。

【张锦枝】本体上着工夫——从朱子到明末工夫论的一项转进

阳明后学邹守益、王畿、罗洪先等在良知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路径的工夫论,然而,他们共同遵从本体上着不得工夫的这一前提。其中,未发戒惧工夫是这一原则的临界点,终于在明晚期有所突破。针对当时学界工夫离于本体和只谈本体不谈工夫的两种情况,学者如刘宗周、孙奇逢等不同于前人所谓“合于本体做工夫”,提出工夫应着于本体而非···

台北钱穆故居被列为纪念建筑

台北市文化局文资委员会26日作出决议,将钱穆故居列为“纪念建筑”,以彰显钱穆对中国文史研究及教育的贡献。

【丁为祥】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体的确立

在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中,“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与“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代表了他对天道本体及其形成进路的思考,并由此甄别“太虚”与“太极”,最后以“太和”代表二者超越的统一;继而通过“其性”与“其形”的比较,将“太虚”与“太极”的统一拓展为一种本体宇宙论,这就成为二程“天理论”、程朱理气关系及其“理一分殊”说的根源。

北京师范大学“江右思想与宋元明理学研究”学术工作坊

2020年10月29日15:00-18:00,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江右思想与宋元明理学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主楼A802教室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者围绕“江右思想与宋元明理学研究”展开了交流研讨。

【李尚信】《周易》古经咸卦本义正解 ——兼论诸家得失并及艮解二卦

以往对咸卦的解读多不能切近其本义。事实上,咸卦的主题是讲交往处事的道理或原则。关于卦辞,传统解读多基于男女相感来理解,其实卦辞着重强调的是屈身虚己、礼贤下士。关于初爻,诸家均未着眼于足拇趾与其他足趾的不同去体会“拇”的本质特征。

【翟奎凤】神化体用论视域下的张载哲学

从神化体用论来看,张载思想中长期争论的虚、气关系问题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虚气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体用关系,虚相当于神、气为化用。这种体用神化论,与玄学的有无论、佛学的色空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儒家体用论的生生活力。

【张再林】身体的“空场”——牟宗三“存有论之谜”中身体的“不现”与“能现”

在以身体为呈现焦点的存在论中,牟氏理论中身体的“空场”不再是“无”,而是一个相对于直接显现的“不-现”,这一“不现”也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能现”,即,使“心体”之显现成为“现前”的“不现”之整体;由此,亦可以说,“身体”乃是“心体”这一“现前”所允诺的其他面相和可能,两者在分解意义上的回环交织能够为我们开显出具有更加丰富宽广内涵的中···

《孔子家世——2009年〈孔子世家谱〉续修纪实》通稿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家谱续修经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先生同意,得到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大力支持,经孔德成先生首肯,委托孔德墉先生于1996年发起,历经十余年,调研与录入140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完成了收录约200万人(含民国谱),43000余页,2000余万字的新的《孔子世家谱》。

【肖啸 邓洪波】明代书院与心学践履:湛若水《大科训规》析论

明中后期书院在历经百年沉寂之后得以走向兴盛,与心学的结合密切相关,而心学的流播与发展无法脱离书院这一载体。明代心学名儒湛若水将抽象的心学思想融入书院具体教习之中,使二者紧密联系为一体,不仅映射了心学与书院的结合,更是将内向性的心性理念转为外向性实践。

【人物】在特区修一条国学路——访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

“跟我去深圳吧。”1985年初,当时正在援建深圳大学的汤一介向学生景海峰发出了南下的邀请,“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有很多发展的空间。”汤一介先生于1984年成立了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就这样,景海峰跟随恩师来到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来到了深圳大学。那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五个年头,景海峰27岁,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

【赵野】《孔庙大晟乐章》,或江文也

江文也深信这是东方文化最珍贵的宝库,独具世界上其他类型音乐没有的特殊性。基于这种信念,他在1939年,完成了堪称伟大的《孔庙大晟乐章》。这部六个乐章的交响乐,同时具有古典神韵和前卫精神,“是一项文化想象的重塑,为了现在而发明过去(王德威)。”

【姚海涛】荀子“辨”的思想视界

人贵有“辨”的道德理性主要解决了人物之别、天人之分与人自身结构之辨。由“辨”而“辩”的语言逻辑明确提出了君子必辩以及期、命、辨、说四种思维形态。礼治之“辨”的社会治理方式则蕴含了社会人群的等级贵贱之“辨”、亲疏、远近之“辨”以及和同秩序之“辨”——明分使群的礼序观。

【姚海涛】荀子“一”论析义

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富有统率性意义和总体架构性意义的概念进行分析、梳理、诠释性研究,试图从框架结构、逻辑层次、思想维度上说明“一”这个核心性观念深刻体现着荀子哲学所坚持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至上性。同时,也厘清了这一观念所涵具的“齐言行,一统类”的学术思想旨归,表榜出荀···

【姚海涛】荀子“积”的思想视界

荀子对“积”的关注超越了在其之前的任何典籍。荀子之“积”涵具教育学意义、人性论意义、伦理学意义、政治学意义等多重意蕴。教育学意义之“积”深入探讨了学习的起点、终点、目的、过程、方法等;人性论意义、伦理学意义之“积”则主要指向“化性起伪”的积伪工夫论;政治学意义或曰德化治道视域下之“积”则包含了君道四统、群居和一的隅积之道···

【任锋】“历代政治得失”的微言隐义

《历代得失》讲演政制史,理论表达较为节制,但应对制度崇拜的意图不难辨识。现代政治固然要吸收西方精华,却不必也不能与自身传统一刀两断。积累四五千年的文化—政制传统,对于现实当下的影响往往远大于今人估量。适合现代中国的政制形态,不会从天而降,而是要真能扎根于这片大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