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先秦儒家论玉的思想视界——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例

先秦儒家论玉具有鲜明的学派传承特征,在立论上具有明显一贯性,在入思向度上却呈现出差异性,可谓“玉”彩纷呈。孔子、孟子、荀子论玉不以器型立论,而以玉所呈露的品质立论,且具有以比喻义论玉的一贯特点。

【姚海涛】先秦典籍中的火葬探析

火葬习俗古已有之。先秦典籍中保留了有关火葬的大量文本证据。大体言之,《周易》中的离卦与火葬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刑法处罚方式而存在,主要指向不孝子这一群体。

李景林 著《教化儒学续说》出版暨绪言

在儒家的形上学系统中,"教化"作为一个存在实现先行的观念,标志着一种本人的存在实现以证显道体的哲学进路。在教化儒学这一论域中,本书对儒家的人性论、道统论、人格养成论、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认同、哲学的内容与方法之关系等相关理论课题,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东亚儒学的问题与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主办,福建省首届博导团队“朱子学前沿问题研究”承办的“东亚儒学的问题与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人文学院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和214教室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热烈和深入的探讨。

【马来平】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

格物致知与科学不是无关,而是大有关联,格物致知乃是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这一点既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也为证明儒学具有自己的认识传统、具有与现代科学相接榫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依据。

【黄勇】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美德伦理学并不是用宋明儒的材料去解决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问题,因为这种说法隐含了这些问题不是宋明儒、儒家甚至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宋明儒能够解决西方哲学家没有甚至不能解决的这些美德伦理学的问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它们也是宋明儒、儒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本身的问题。

【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对立起来。“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上关乎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实践上关乎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

【段超 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流日益加强的影响等。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了···

【李浩淼】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魏源被公认为是以今文经学为主的启蒙思想家,但从其思想整体上看,他不仅对今文经学十分推崇,还对理学思想也很是认同。魏源并没有否定理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对道统传承十分关注,并且在他的学术生涯里一直深受理学思想范式的影响。

【蔡杰】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一代大儒黄道周面对晚明政治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所提出的救治方案具有重要价值。理解其救治方案,可从《春秋》学角度着手,主要是挺立“尊天”一旨而倡导“天治”主张,具体可以从政治层面、伦理层面与性理层面等三个方面展开。

“第二届礼学与礼制工作坊”在岳麓书院举行

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主办的“第二届礼学与礼制工作坊”在岳麓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的16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议程分开幕式、论文报告、闭幕式。

【白欲晓】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态引论

儒教研究需要“回到儒教自身”以寻求关于“儒教”的切己描述。儒教作为“社会存在”, 是一种公共—集体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观念性和物质性的“结晶化”形式表现自己。“儒教形态”是对儒教结构功能及其历史特征的指认, 也包含对儒教得以奠基的存在理解的说明。

【白欲晓】“儒教”:中国现代思想中的观念谱系

如果我们不执于一端而强作分别,就中国传统自身来说,“儒学”虽偏重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存在脱离“儒教”整体的“儒学”或“儒家哲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实践活动是交织一体而互动的。“儒学”从“儒教”中被抽离出来而成为“哲学”,这正是“儒教”历史病痛的“症候”。

【白欲晓】周公的宗教信仰与政教实践发微

周公拥有大祭司、摄政王和政教宣化者的多重身份。在周公这里, 周人的“上帝”崇拜与“天”之信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周公“以德配天”与“制礼作乐”的文化与制度创设, 既表现出理性的精神, 又洋溢着对神道的崇敬。周公的政教实践, 贯穿着道德的理想, 但仍与宗教信仰相配合。周公之信仰与政教实践,对后世儒教有深远的影响。

【白欲晓】旧邦新命:周人的“上帝”与“天”之信仰宗教学研究

历史形成的周人宗教信仰具有复杂性。周人的"上帝"信仰虽然受到殷商宗教的影响却具有独特的内涵,"上帝"被奉为周民族的至上神和保护神。"天"的信仰为周人所特有,"天"被赋予道德理性并具有超越族群中心的特征,但没有独占最高信仰的殿堂。"上帝—天"的信仰结构是周人信仰的基本结构,在"其命维新"的政治与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欲晓】圣、圣王与圣人——儒家“崇圣”信仰的渊源与流变

春秋以降,伴随“圣”的德性化改造,儒家塑造出新的“圣王”与“圣人”。在王权政治下,对“圣王”的神性肯定与德性要求、道与势的冲突与调适,构成了儒家崇圣信仰的内在紧张。随着“圣王”理想的现实失落,儒家的“崇圣”信仰历史地落到“圣人”身上。

【白欲晓】铸新魂、塑新形、赋新体——儒教传统形态如何现代转型

“中国儒教”的当代建设应该走“铸新魂、塑新形、赋新体”的道路。这里的“新魂、新形”, 其所谓“新”不是“新旧对立”之“新”, 而是“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之“新”。至于“新体”, 是指当代和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发展。如何理解这个“新”, 需要儒者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运会的前瞻和把握。

广东遂溪举办庚子年祭孔大典,四大班子领导悉数出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惟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十日,孔子诞辰2571年,又恰逢我国第36个教师节,为倡尊师重道,庚子年遂溪孔庙祭孔大典在遂溪县孔庙隆重举行。遂溪县委书记余庆创、县长陈政、县人大主任苏琛、县政协主席欧卫、国内各级领导,遂溪乡贤,遂溪驻外商会、其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知名媒体、被邀嘉宾等逾万人欢聚于此,共襄盛···

举办庄严古朴祭孔大典,2020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拉开帷幕

开中门、鸣礼炮、开笔礼、拜师礼……28日上午,伴随着庄严浑厚的鼓声,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的2020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拉开序幕。

河北美术学院隆重举行庚子年祭孔大典

秋阳杲杲,金风飒飒。恰逢孔子诞辰2571周年,10月28日,河北美术学院在校文庙举行祭孔大典。校领导甄忠义、高国忠、张子言、甄心恒、甄墨、孙志强、麻立峰及学校老领导、老教授代表,与优秀教职工、优秀学生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典礼由图书馆馆长谢广林主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