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按照新加坡的历史分期和新加坡儒学的主要内容特点,对新加坡儒学史上有关儒学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记录,力图展示新加坡儒学传承的历史全貌,是关于新加坡儒学传承历史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儒学在新加坡传承与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填补了学术界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空白、弥补了儒学史研究中的···
2020年11月13日下午,第二期“慢庐人文学术讲座”在洙泗书院慕圣文化如期进行。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海燕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孙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中国思想史。本次讲座,孙老师以“汲取‘禅悟’的力量——论儒家心学形成的一大助力”为题,向与会听众分享了其在禅宗与宋明心学方面研究的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主持的“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项目,旨在以“体用”范式为指导,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交流慈善文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公共平台,是本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自2018年12月以来,“慈善文化会讲”已连续成功举办五期,主题涉及儒家慈···
2020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系列讲座第十九期在国学馆122举行,同时于腾讯会议平台线上直播。讲座题目为《儒家如何认可人权与动物权——一个罗尔斯式的路径》。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院白彤东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汤元宋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教授评论。
在讨论近世中国民间组织形态及对地方社会秩序整合的影响时,有两种典型的地方结社颇值得我们关注和比较研究:一是乡约团体,二是结拜(义)团体。二者都有一套共通的习惯法和文化体系,在有效地支撑其组织性的运作,并通过带有宗教因素的仪式实践(如聚会或入会时的仪式表演)和象征操作,来确认其自组织的文化边界,从而强化团体成员···
2019年10月2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与清华大学政治系任剑涛教授在青岛嘉木美术馆的荒岛书店相聚。两位学者出于对当代儒学之出路的现实关切,就儒学史上的内在超越问题及其与世俗权力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剖析,从而对两千年儒学发展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南通历史短浅,但能后来居上,是基于江苏文化厚积薄发的特征,更因为是有了张謇这样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文庙是他一生事功的源头,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的灵魂,也是中国能够“迭代”进步的密码。我们缅怀张謇,复兴文化,重修南通文庙,是保护华夏文脉的不二选择。
如果限定在宗教性的天命思想的比较上,基督教的“圣言”“启示”“神的旨意”“天意”“预定”等概念是可以构成中西比较对话的基础的。但就人文化、内在化的天命思想而言,儒家讲的“敬畏天命”却与基督教扞格难通。儒家内在化、道德化的天命,不能通过基督教那种自我否弃的“信仰”方式,只能通过“存诚主敬”“尽心尽性”,以内在超越的方式去体认。
华夏民族的基本信仰体系形成于商周时期,可以简称为“华夏宗教”。儒家占据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后,成为华夏宗教的担纲者。华夏宗教以祭祀为中心,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先、祭圣贤、祭日月星辰、祭山川风雷,这些活动支撑起华夏民族的信仰,也支撑起了华夏文明。
儒家网综合 西元2020年11月14日上午,“首届企业儒学与企业书院高峰论坛”在广州四季酒店举办。本次论坛由博鳌儒商论坛与广东心和塾联合主办,博鳌儒商论坛理事会其他主要领导成员黎红雷、吴念博、李文良、李景春、吴颢、郑长来、周前发、潘冬晖、周南征、禤文义,以及各地企业书院代表、儒商企业家代表等共计约600多人出席。
苏芃教授的《〈春秋〉三传研究初集》,2019年12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朱子经学与四书学”专题论文的结集。朱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学和经学之大成。本书集中研讨了朱子的五经学、四书学及其相关问题,内容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1)朱子的四书学研究。四书学是朱子经学的研讨重点。(2)朱子的五经学研究。朱子的易学和礼学得到重点讨论。(3)传统朱子学问题再探。中和和道统···
本书在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的视野下,提出“教化的哲学”这一观念来概括儒学的精神,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思想内涵,为儒学的当代诠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性内在于心是先秦儒家德性论的基础观点,然而对于心如何具有德性看法不一,孟子与告子的义内、义外之辩显示两种的思路。其一是孔子后学中常见的仁内义外说,以能动之心将内在的自然性情与外在的礼义结合起来,以成德于心;其二是思孟的仁义内在说,在人而非外物之中寻求道德的根基,从而以“自反”来成德。孟子在继承子思人性论的同时···
《论语》中有很多被当作“负面思想”的语录,往往被指出有各种不同的局限性。有见识的学者可以感受经典的力量,懂得其中言情与言理之别,或者能洞悉民情,对“民”的定位既不“失人”亦不“失言”,以及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即“见”即“识”,懂得其超越各种局限性的价值,明白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思想”。
发掘经典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活化其中的普遍价值,从而充分彰显出义理之学的意义。阅读经典不只是拆解文义,而是一种生命浸润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体会这些历史传承物,通过与之精神的相遇,使生命个体与历史情景发生契合,才能够将“我”融贯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之中。经典诠释为儒家思想的不断转化提供了强大能量,为之迈向新的理论创造···
例如,更注意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考量,比较参考西方文化的背景,在实际推进儒学研究的过程时,既要研读儒学文献,对儒学作历史考察;又要展开儒家思想的的学理探讨和分析评述;更要有关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以及资源应用。重视向社会大众通俗讲解儒家经典,推介儒学文化资源,传扬儒家文化精神,促进儒家文化遗产的现代继承。
本书是2019年9月举办的“第九届上海文庙儒学研讨会”论文集的精编本,共收录论文18篇,分为三个部分:“担当”论、“诚信”探、“传承”篇,另有附篇一篇。所收论文质量上乘,基本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担当和使命,体现了上海儒学界紧密联系实际的研究特色和学术风格。作者们带着学术雄心,试图在中西文化交汇、···
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知识论及修身至德的伦理学面向。探讨朱熹的儿童哲学,既要尊重儿童哲学的发起者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所下的定义,亦要挖掘朱熹儿童哲学的独有特色。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
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