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和】论牟宗三判明道为“心即理”之学

明道之学系从道家之顺应物性、以百姓心为心等说,转手而来;明道不属“心即理”学,如其《定性书》:“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若为“心即理”,则该言系于心亦系于物;明道之客观理学,系建立于“服牛乘马”之物各付物上,一径顺任牛马之性,道理如斯而不可易。

【朱汉民 李立广】“一体”训仁与以“公”释仁:二程仁说的比较

二程共同建立了理学,推动了仁学的本体化。但是二程在“仁”的训释上差异明显,分别以“万物一体”训仁和以“公”释仁。其实二者的差别体现在“仁之本体”与“仁之用”、生命境界与道德实践、体认天理与大公无私几个方面。两种仁说上的差异,与二程兄弟的气质个性与思想境界不同有关。

【唐艳 余治平】儒家“以直报怨”与恕道的原则要求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儒家恕道始终要求有严肃的是非立场和清晰明确的道德认识能力,智因而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认识论准备或理性前提。君子行恕坚持标准,但也不排斥人性关怀,强调仁爱但也不失严厉,因而可以练就出推己达人的真本领。

【王湘平】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信托机制

“范氏义庄”的法律构造及其救贫济困、促进教育的善举,与现代慈善信托制度有着惊人的一致。尽管范仲淹具有强烈的宗法思想,但不能否认其慈善信托的理念的进步性。“范氏义庄”作为一种慈善信托机制,产生了在族内传承、族外传播的良好社会效果,但因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未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托制度。

“生生的智慧与转向”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适逢杨泽波教授新著《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出版之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了“生生的智慧与转向”学术研讨会,荟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长江商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切磋探讨中凝聚共识,进一步地推动了学界围···

【杨朝明】今天怎样读《论语》

读书有精有泛,而《论语》最宜精读,它言简义丰,真挚诚恳而意涵饱满,它指示人生之路,助人明道修德。读《论语》不可浅尝辄止,浮在表面就感知不到温度。下学方可上达,用心读经典,与个体生命经验相互映照鼓荡。惟其如此,才能找到感觉,使传统鲜活起来;才能“品味”出关于人生的“品位”,活出生命的精彩。

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与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暨泰···

11月21日,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与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暨泰山学者“天道与礼法”工作坊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吴飞,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礼乐文明中心副主任刘续兵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陈寅恪故里”江西修水举行陈寅恪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21日,来自北京、广东、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和陈氏后裔共计150余人齐聚“陈寅恪故里”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举行纪念义宁陈门五杰暨陈寅恪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

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是指其本体论的转变,即从“变易本体论”转为“超越本体论”。这个转向首先解构关于“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较之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既是独特的、也是优越的;而还原到中国前轴心期的神圣的外在超越;最终建构一个顺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神圣性的外在超越者。

【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礼”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不仅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而且包括我国古代社会···

【郭齐勇 王晨光】论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能够得到不断延续的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同时还表达了现代语境下中国人的诉求与对现代性的回应。

【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传统边疆治理积累的历史经验复杂繁多,但仍可以模式建构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由于边疆地区本质上也是民族聚居区,因而边疆治理也关涉华夷秩序如何建构的问题,尚有必要重新理解或诠释“大一统”观念的原初本义,看到天道人心既是政治行为正当性的本体依据,也是华夷与天下秩序合法性的形上根源,而只有做到“天下归心”与“天下归仁”,才···

宋明理学与江南儒学的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四届年会“江南儒学专场”顺利举办

2020年11月22日,“宋明理学与江南儒学的建构——暨上海儒学院第四届年会”在上海财大豪生酒店继续顺利举办。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主办,由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各所高校与研究院共计30···

【方旭东】当朱子遇到传教士——从利玛窦的改编看朱子的“理有偏全”说

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基于自身对“理”与“人性”的认识,在评述《孟子》“生之谓性”章的哲学意涵时,将朱子的“理有偏全”说改编成了“性之偏正”说。虽然朱子在不同时期对于人物性同异问题的看法有所变化,但自始至终,人与物禀理有偏全之不同,这一点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朱子的“理有偏全”说始终在多少而不是结构的意义上理解人、物之理的不同···

【黄玉顺】儒学实践的理性反思

儒学实践不仅是关乎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乎民族复兴的事情,即是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一种责任,这是儒学实践的宗旨所在。儒学实践是一个“功夫论”问题,尤其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是实践与学习的关系。实践儒学的前提当然是学习儒学,这里特别是要严格区分儒学的复数的历史形态与单数的基本原理,从而准确地把握儒学基本原理。第二是···

【黄玉顺】“情感超越”对“内在超越”的超越 ——论情感儒学的超越观念

蒙培元“情感儒学”的超越观念不同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观念,在于它是主体心灵境界的“自我超越”,即并不是存有论的超越观,而是境界论的超越观。不仅如此,情感儒学通过反思而超越“内在超越”,其自我超越乃是“情感超越”,而其中特别是“敬畏”的情感体验。当然,情感超越也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广义的内在超越;因此,内在超越所存在的问题同···

【方浩范】李炳宪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陈明 樊兵策】梁漱溟儒教观的宗教学解读——以道德代宗教论为中心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者,也是较早思考儒教问题的人之一。与哲学相比,学界从宗教学视域展开的研究不足。梁氏承认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也不否认自己是个儒教徒。20世纪初,他提出了“道德代宗教”,以解决中国文化认同与儒教现代转型问题,表面上反对宗教,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实践上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究其实质···

韩国孔子文化中心访问十八贤之一牛溪成浑先生墓及坡山书院

2020年11月12日上午,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韩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李毓源、韩国孔子文化中心宣传部长弘益大学教授全春花一行来到京畿道坡州市,先后探访了韩国十八贤之一牛溪成浑先生纪念馆、墓地和供奉牛溪先生牌位的坡山书院。牛溪文化财团所长成乐云、坡山书院院长李敦永接待了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一行。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

很多人说起儒家,都觉得只是“温柔敦厚”,甚至有学者认为“儒”起源于“阉人祭司王”,和能打没关系。实际上,儒源自于三代封建贵族技艺,当时封建贵族是一群车战骑士,这些封建贵族的武力技能本身就是儒生的重要修身内容。孔子也将这些贵族战争的技艺传授给弟子,他们也都以“士”自诩,而封建时代的“士”,本身便具有允文允武的特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