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滨】董仲舒的历史观与政治哲学

董仲舒对历史的看法,认为“四法如四时,然终而复始,穷则返本”“有三而复者,有四而复者,有五而复者,有九而复者”,于是提出了“三统”“三正”“四法”“质文”的历史观。董仲舒主张,以仁德为政,阳德阴刑的政治思想,接受儒家之传统观念,以政治生活为道德生活的延长,以理想人格作为理想政治的条件,以仁政爱民遵行礼乐教化为功。

【李爽 赵连稳】问津书院因时而新

在清代的天津书院中,问津书院是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建筑规模最大的书院,以名师荟萃、开风气之先而闻名,人们将其和杭州的诂经精舍、广州的学海堂与广雅书院、保定的莲池书院等著名书院相提并论,奠定了其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教育界的重要地位,是天津教育史上颇具特色的书院。

【张俊】才性美学: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维度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所以才性美学是其生命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维。“才性”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才性美学却是由牟宗三开掘出来的。只有在新儒家生命哲学的体系框架下,它才被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系统高度。

【乐爱国】朱熹论性情、爱情与人情——兼论李泽厚以“情本体”对朱熹的批评

朱熹既讲“理”、“性”,也讲“情”,并将“心”、“性”、“情”统为一体。因此在朱熹那里,“性”与“情”并非对立,并非以“超越”的“理”、“性”否定“情”,而且,“心”对“情”的主宰,并非外在的压制,而是“心”的自我的调适,是一种功能性的主宰。

【专访】田飞龙:港区国安法推动依法治港进入深水区

“港版国安法”是中央直接立法,所以它在国家安全的标准与执行力度上,其实都要高于基本法第23条。“港版国安法”不取代23条,但是它在23条立法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可以紧急堵住香港的国家安全的漏洞。所以中央直接立法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在为香港23条立法的困境进行解套。

【林桂榛】孟子心性论的天道理路

孟子的心性论是上通天道的,心性的工夫在觉知天道天德及天命之性,天道天德降命于性而性有仁义礼智并显发为“四心”之端(“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性之端表端显)。“性”是与生俱有的,孟子就天言性,以性有仁义礼智等,仁义礼智等是“天之所予我”、“我固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本逻辑与观念理路。

讲座预告|贝淡宁、汪沛:我们为什么讨厌“等级”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没有社会等级制度的国家:我们暂且叫它“平等之国”吧。在国际知名哲学家、政治学家贝淡宁教授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沛合著的新作《正义等级:为什么社会等级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如此重要》一书中,他们却告诉我们这个所谓的“理想”其实相当危险。5月29日晚,我们将邀请贝淡宁与汪沛做客【普林斯顿与大咖···

段晓彦 著《刑民之间》俞荣根、黄源盛序暨后记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一种主要而又特殊的民事法源。民初在无民法典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第一顺位的法源实施将近20年,成为“前民法典时代”的“实质民法”。

【董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边界”意识

“天人之际”在逻辑上优先于“天人合一”,基于分才可能有合。“天人之际”有三重向度:人本身的存在即是“天人之际”,人与自然世界互动意义上的天人分际,特定时代民众的生活实况是“天人之际”的实际体现。不同向度上的“天人之际”的有序融合,导向儒家所重视的不同境界。

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摒弃西式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拱手作揖礼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认为应当革新相见礼节,而拱手作揖礼简单易行,意蕴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忧,又从容承载文明和自信,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许石林】你爸妈可以这样说,作为儿女却不可以这样认为

让我静静。我一定火不了,也不想火了。你们看我所言所写,全是违忤大众的逆言,公号上每发一篇,固然增粉,必有取关。这样怎么会火?

【陈畅】东林学派的“新心学”建构——论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完整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思想历程。从理学义理核心——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角度揭示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厘清其源流,是探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吴钩】宋朝税率超高吗?农民起义严重吗?

《清平乐》的播出,使得宋朝话题升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宋代中国的文明成就。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宋代农民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吴钩】清平乐剧终,宋仁宗退场,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他的传说

昨天,《清平乐》剧终收官,宋仁宗时代落幕,官家与背默天团渐离渐远。但滚滚红尘里,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他们的传说。

庚子年寻根节拜祖大典在随州举行 设网上拜祖平台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5月18日,又逢农历四月廿六炎帝华诞,庚子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随州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宣布大典开幕,副省长肖菊华致辞。

【方朝晖】儒家经典中的“和”及其文化根源探讨——以《礼记》为例

中西方“和文化”的差别在于:西方人习惯于将“和”(harmony)理解为功能配合,而中国人习惯于将“和”理解为心灵感应。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宇宙观有关,那就是:中国文化中预设世界只有“这一个”、同时将人设计成身与心的和合,而不是灵与肉的紧张。也正是这种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使“和”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

【孙海燕】学问之路也绝不是笔直一条

窃以为蒋庆先生的“三院制”设想是真正切入时代而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大想法。你同意不同意没关系,质疑它在现时代没有实现的可能也没关系。但他的这一设想确实体现儒家通经致用的济世精神,而且富有理论创造性。单单这一点,我想蒋先生的其人其学,都将成为儒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至少绝不会沦为历史笑柄的。

【张建坤】论宋儒陈舜俞“太平有为”的政治构想

经术治国以回向三代,是北宋中期新型儒学士大夫的共同追求。“学术、政事见称于时”的陈舜俞,曾先后师承胡瑗、欧阳修,是建言君主“大有为”,推动朝廷进行全方位政治革新的新型儒学士大夫群体中的佼佼者,也是传承“明体达用”的“湖学”的中坚。

【刘余莉】“满招损,谦受益”的古代智慧

古人特别重视谦虚美德的培养,并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君子的本分。《尚书》中讲:“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所谓“天道”,指的实际上是天地之间,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什么呢?

【干春松】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儒家伦理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带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情感智能人出现之后,可能会导致人的自我认知、社会结构和价值目标的进一步转变,这将比工业革命更为彻底地颠覆儒家伦理,因此,加强对儒家价值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分析,对于理解儒家的未来,对于人类应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都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