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晚清民国时期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以及儒学游魂化的问题,梁漱溟侧重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来诠释儒家的良知观念、理性观念,并强调理性制度化(组织化)之必要性,由此重塑新的礼乐秩序。其实质是以心学的致思进路回到伦常生活的大本大源,重建儒家伦理的公共性和凝聚力。
《明夷待访录》将宋学变革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的非历史论理气质使得治体构想能够截断众流,别开天地。这一别开天地,建立在抽掉现实立国传统本末的基础上,在转向未来的时刻倚靠的是一个虚无化的历史世界和完美化的经学典范。
某忝为所谓美食家,假日被两次请去品尝美食,其中一次是被某地邀去为其大型美食主题商业联合体出谋划策。
如果要在古代找出一个极富现代气息的繁华时代,这个时代一定是中国宋代。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曾这样形容宋王朝:“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起活埋”,“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的夫子自况,其背后的辛酸,孤独,玄远,乃至偏激,恐非后人轻易能解,也未必合乎当世时宜。要还原船山思想原貌,谈何容易,遑论“复活”。
在一个远离经学的时代,曾经被奉为经典的“五经”,逐渐褪去了神圣光环,回归其历史、哲学或文学典籍的学术身份,加之现代学科分治,我们已然习惯将《诗经》看作先民歌谣,视《尚书》《春秋》为古史孑遗。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在桐城召开。本次会议由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桐城师专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承办。
在清代复兴汉学的时代风潮中,魏代亡佚的《齐诗》学成为众多学者搜辑检讨的对象。范家相、冯登府、迮鹤寿以及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等人先后继起,网罗遗佚,使得久已淡出学界视野的汉代《齐诗》学,尤其是其中的“《齐诗》翼氏学”重获学人们的注意。某种意义上,这开启了两百多年来《齐诗》学研究的新篇章。
本期会讲聚焦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以“体/用”思维分析其慈善理论与实践,探讨体用合一的机制与规则。
国庆长假期间,正在合肥录制节目:大型综合文化节目《诗中国》,担任嘉宾,就是那种坐在高背椅子前面的类似《中国好声音》评委的角色。
“中庸”之“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有“先验”与“后验”两种形态,具体表现为先验的“在中”与后验的“时中”,或简称“中”与“和”。先验的“在中”可以隐而未发,后验的“时中”却要求“发而中节”。通过“率性”,“中”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修道,将“天道”与“人性”联系了起来。由此,“中”获得了本体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的意义。
7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己亥(2019)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于浙江缙云仙都黄帝祠宇举行。当地社会各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代表,以传统礼仪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一个具有启蒙作用的圆满的哲学体系必须“体证的形上学”与“观解的形上学”并建,但船山的生命形态之于“体证的形上学”根本隔膜,故他只建立了“观解的形上学”体系。这样的哲学体系必然导致对儒学宗教性的消解。
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实践途径是修己安人,经邦济世;价值理想是以身报国,建功立业。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滋生土壤和历史渊源。
戴震(1724—1777)是久负盛誉的“皖派宗师”,又是“百科全书式学者”。段玉裁(1735—1815)“湛深经史,尤精六书”,有“一代朴学宗师”之称。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后人将乾嘉时期的“小学”乃至乾嘉学派径称为“段王之学”。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指出:“而段王之学,溯源戴君,尤长训诂,···
陈祥道(1042—1093),北宋时闽清宣政里漈上(今福建省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人,早年字祐之,进士及第后改字用之,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勘,是北宋著名礼经学家。
反蒙面法立法符合香港宪制秩序,是合宪合法合理的管治行为。反对派指责反蒙面法违反基本法及香港人权法案条例,是违宪法规,这种认定是罔顾基本法秩序与香港止暴制乱基本事实及需求的“泛政治化”及不专业的判断,缺乏严格的法理基础和正当依据。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反蒙面法通常都能通过本国司法复核的宪制测试,成为本国法律秩序的有效组···
值此陈寅恪翁辞世50周年之际,笔者谨依其诗集,“钞胥”其一咏再咏、反复诗写的“目疾诗”,敢乞恪翁纵使长眠,亦“重见天日”“重见光明”。
拙作《别太抬举孙中山》惹怒了澳門孔子、孫子兵法、中華孫氏文化三會會長孫保平先生,痛骂东海为奸人恶棍走狗奴才。大半辈子谤满江湖,挨骂无数,但被骂为这四种东西,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衢州一直倡导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走进新时代,衢州更是要让“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