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十年,春,王正月。
宋婺州唐宅刻本《周礼》十二卷,东汉郑玄注。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今文《易》学与公羊学,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学。郑玄潜心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人称“郑学”,为两汉经学集大成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的新作《中国人的生死观》汇集了自先秦到近代众多思想家的生死哲学,追寻并考察了中国人的生死智慧。全书分四个主题展开:生命有限与重生养生、超越死亡的理想与追求生存的乐趣、道德价值的凸显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中西生死智慧的近代会通。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的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王阳明,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作为古代大儒,王阳明堪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他乐山好水,自称“山水平生是课程,一淹尘土遂心生”。王阳明一生游历极广,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其现存的六百余首诗歌中,与山水有关的诗作约占三分之一,他用诗歌绘就了一幅中华大地壮美秀丽的山水人文画卷。
2024年8月20日,“孔子课堂”示范基地授证仪式暨《孔子密码》主题研学探索展(杭锦旗站)开幕式在内蒙古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正式启动。山东曲阜与内蒙古杭锦旗,以黄河为纽带,在杭锦旗这个融合草原民族热情与豪放的“古如歌”之乡共同举办展览,通过孔子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让当地师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
夏日的早晨,一阵读书声唤醒了静谧的村庄。三年级小学生林禹昊,在一位“灯盏太公”带领下“开笔破蒙”——手里握着毛笔、口中抑扬顿挫,将六百余字的《钱氏家训》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竹简上。
李贻德的《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是清人辑佚东汉贾逵服虔注释《春秋左氏传》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本书从两周礼典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出土文献类礼典研究文献与考古类礼典研究资料的基本区别,进而对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做了分类,将目前已经出土的与礼典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分爲六个大类。
7月30日-8月2日,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 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活动走进贵阳孔学堂。此举是今年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基地共建工作之一,是双方继成功举办2024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后的进一步合作。借此契机,记者围绕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话题,专访···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与明代覆亡相随的,不只是简单的朝代更迭意义上的亡国之恨,更有与夷夏之辨紧密关联的“中国沦亡”之痛。王船山(1619—1692)早年积极用世,对时代问题有着深切感受。中年之后,托迹山野,怀着“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痛郁之心,从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伟业。其中,他沉思性与天道,批判宋明理学关于天道之理及人自身存···
作为清代最大文派的桐城派,发展历程几乎与清代相始终,不仅文章冠绝有清一代,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礼乐传统。礼仪教化为历代王朝所重,清朝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更凸显出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自产生伊始即与王朝正统、华夷观念紧密相连。自元代突破“华夷辨防”,赋予“大一统”疆域“大规模统一”之新意,疆域“大一统”与推崇统绪、正朔建制“统于一”等共同成为王朝正统阐释的重要话语。明初政制多有承元,正统阐释中除宣扬复先王之旧外,亦标榜“君主华夷”的“大一统”。天顺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以下简称《一···
朱熹的天人观念,是其对宇宙与人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朱熹认为,“天降生民”的过程中,天赋予人理和气;天人共享同一天理本体,又由于气的运动,人与人之间出现智、愚、贤、不肖的差异。朱熹的天人观念为他的政治哲学推衍创造了空间。天能生人,但不能参与人间事务的管理,这时便需要圣人的治理,以使人类社会的秩序符合天理。
“万物有情皆可状”,这是北宋邵雍哲学的理路,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观物,是主观有意地观察事物,去寻求物理,寻求摄取主观所需,寻求理趣以愉悦并升华主体的精神。宋人关注自然与日常的书写,本就形成了宋诗独特的理趣。邵雍的观物之诗,则更频繁地取象于自然世界和常用简易之物,从这两重观照中分别推寻物理,最终把握大千世界···
“六经”有两种主要排列次序,一是以《诗》为首,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是用《易》居前,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两种不同排序的原因,学界认识视角不一,因而分歧较大。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大乘佛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时说:“总的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今故宫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古建筑群数量众多,造型宏伟,保存完整,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工夫”一词,不见于《十三经》,但在中国哲学中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宋明以降,工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标志性概念。它统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多个核心概念,例如体用、物事、神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