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睿】从奥运健儿身上感悟中华孝道的力量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的出色战绩令世人瞩目。其中,跳水小将全红婵“碾压式”夺金,天才般的表现,引发全民关注。据报道,早在全国跳水冠军赛摘得桂冠时,全红婵就曾坦言妈妈看病需要很多钱,想通过努力训练跳水,用奖金给妈妈治病。面对光环和荣誉,没有所谓的“豪言壮语”,一颗质朴而真切的孝心感动着无数中国人。

【胡艺华】新时代新“七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绕不开而又常谈常新的大众话题。数千年来,“七夕节”以其美好的情感愿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唯美的人文意境、通俗的话语表达,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在时代变迁中继古开今、不断延展,成为中国传统爱情主题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齐泽垚】中国爱情节:七夕节的当代转换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佳节七夕节,自从《诗经》《古诗十九首》赞颂牛郎织女双星相恋以来,华夏儿女年年都过“七月七”。经历代演化,乞子、乞巧、乞美、乞功名、晒书、葡萄架下听悄悄话等民俗事象逐步融入七夕节庆,但无论如何演化,牛郎织女的爱情主线一直是七夕···

【余东海】仁本主义宣言

儒家文化以仁为本,即仁本主义文化。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主统和最高代表,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和建设者;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基本原则,中华特色的五大普世价值。儒家和中华一体两面:中华是儒家的生命寄托,儒家是中华的精神本质。

【韩书安 董平】钱穆汉宋观的转变及其意义——以“经学即理学”的评价为线索

对于“经学即理学”的评价,钱穆早年秉持严厉批判的态度,晚年则逐渐转向温和的认同,这反映了他在汉宋观上从“尊宋抑汉”到“汉宋等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他晚年研治朱子学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基于经学与理学是朱子学的两个面向之独特认识,钱穆提出了“会通博综”的治学理念,主张考据、义理兼尽,融汉宋之学于一罏,最终回归于儒学的大传统···

【田飞龙】为什么香港民主要拒绝“选举揽炒主义”?

香港一代人的“民主青春”将会逝去,“爱国者治港”及其新选制将塑造何种民主文化与民主生态,是“一国两制”香港实践的一个历史谜团。而香港社会自身仍是香港民主重建的最关键力量,精英的责任伦理,民众的制度学习与理性投票,对新选制的民主认同、参与和维护,都需要对选举揽炒及其一切煽动破坏形式严格“说不”。

【阿格尼斯·卡拉德】为什么受伤的是我?

每当有人在内心哭喊“为什么受伤的是我?”时,对他的伤害已经造成了。在试图定义这个伤害,确定为什么以及被谁伤害时,他往往是错的。但是,这个哭喊本身从来没有错。

【罗伯特·刘易斯】跌入报复的深渊

显然对人性的特权印象并不深刻,人们在评估七宗罪候选者的长长清单时,决定将报复作为愤怒的表现(愤怒、仇恨)列入其中。

【西奥多·达林普尔】不要拒绝死亡

毫无疑问,有人可能觉得喜欢公墓真是有些怪异,但我要说其实恰恰相反:那些回避公墓的人,或从来没有去参访过公墓的人才是怪人,因为他试图逃避自己死亡的意识和反思死亡的必要性。

何俊 著《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出版

本书主要在晚明思想裂变的大背景下,讨论西学的传入与晚明学者的回应。作者认为,明代在王阳明以后心学流弊丛生,佛门衰颓,思想界呈“裂变”态势,如何落实道德实践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难题。以晚明的这种现实问题为基本立足点,作者讨论了西学的传入过程、策略与基本内容以及相对应的晚明学者的回应,对西学之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作出了自···

何俊 著《南宋儒学建构》出版

南宋儒学因有朱熹、陆九渊等杰出思想家,历来受到学者重视,而哲学的分析尤多,相对而言结合历史的“思想史”分析相对薄弱。本书则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以“儒家的精神”界定为核心,系统梳理了王安石新学与二程洛学的消长沉浮,阐述“洛学”成为主流之后其内部的分歧与内在冲突,并着重分析了道南学派与湖湘学派的区别。同时对以朱熹为···

【吴钩】七夕不是情人节

在中断了几十年之后,当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重新回到都市人的视野时,已经被改造成不伦不类的“中国式情人节”。在商业力量的包装下,“约会”(甚至简化为“约炮”)被塑造为七夕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鲜花店(总得送女朋友一束鲜花吧)、餐饮店(总得请女朋友吃一顿饭吧)、酒店(前面的铺垫不就为了最后的开房吗?),生意被调动了起来,···

【田飞龙】《政学私言》中的钱穆法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钱穆先生是文史大家,在晚年之际口授文章提及“天人合一”,既是最终的文化遗命,也是对秩序法理的终极关怀。法治思考和论述在钱穆先生洋洋大观的诸多著述中并不凸显,主要存留于20世纪40年代的若干篇学术论文之中,以《人治与法治》《中国人之法律观念》《法治新诠》诸篇最具代表性,并均收入《政学私言》之中。这些篇章并非突兀论述,···

【徐伟鹏】汤显祖的书院情怀

青年时求学书院以问道。汤显祖自14岁离家求学后便负箧曳屣,转益多师,先后在拟岘台下求教于徐良傅,从姑山上受业于罗汝芳,国子监中更是问道于天下之名公巨儒。他对自己往返求学的各个书院感情深厚,始终念念不忘。如其在诗作《挽徐子拂先生》的序言中便回忆道:“仆自登徐公之门,辄以鲁连相待。”那时书院之中真是“逶迤城上有高台,···

【叶岳华】鞍山书院 :传承瓯江文化的载体

鞍山书院位于浙江省遂昌县云峰街道长濂村之西南。沿村后小路,曲折而上,不到一里,隐藏着两山环绕的一处山谷;望其山势,有如牛和马在饮山涧的溪水,又如熊和羆在向山顶攀登;崔嵬幽雅,蜿蜒起伏,如有磅礴力量在蕴蓄着。这是一方难得的净土,更是一方传承文化的圣地。

【牛敬飞】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 ——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祭坛,可能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祭天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祭台,学者据古人“天圆地···

【专访】杨志刚:礼学是个“硬核问题”

《中国古代礼学论集》是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发表于1990年-2014年之间的研究论文集。在他求学的年代,“礼”一度是被弃置的命题,与其今日的“热度”截然不同。而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重探礼学,是他“朝花夕拾”的目的。

杨志刚 著《中国古代礼学论集(精)》出版

礼学是自古及今一切关于礼的学术活动的总称,是以礼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的学术,是中国传统学问中重要的内容,范围广、底蕴深,同时又潜埋着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无法避让的“硬核”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古代礼学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剖析,在对前人研究有所承继的基础上对于诸多方···

【约瑟夫·爱波斯坦】大卫·休谟和哲学生活

如果大卫·休谟的死亡是真正的哲学家之死,他的一生似乎同样是哲学家的一生。他拥有思考的天赋,进行深入哲学思考的天赋。他渴望获得世界的认可,但不愿意千方百计特意去获得,用当今我们可能用的词就是“超脱”,这是其标志性特征。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出版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作为杨国荣著作的汇集,比较完整、具体地展现了作者迄今为止的学术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主要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主;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这一时期,作者更为注重哲学的理论思考。以“史思互动”的观点来看,前一阶段主要关乎“史”,后一阶段则首先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