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构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却全然不接受其“不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的经济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由此走上了一条以儒家理想的“大一统”改造现实的“大一统”的道路。儒家经济思想同样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匹配,今日所说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2025年5月10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及《当代儒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当代儒学与现代新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记者从湖北省政府新闻办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5月23日(农历四月廿六)在炎帝神农故里——湖北随州举办,呈现感召力更强、融合度更高、参与面更广三大亮点。
我们从不否认裘锡圭先生的学术贡献,但是也毫不隐瞒地判定裘锡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本性的无知,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处境的无知,以及对于儒学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无知。近代中国学者大多基本上是历史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衡量和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最为本质的地方,裘锡圭才是未能免俗也。真正的历史性命运在于以儒···
综合东西方各文明传统,我们可见人类文明虽分殊,但其对存在的敬畏、对秩序的追求、对道德的思考与对心灵的探索有其共同核心。这种“全球精神人文主义”既不是去宗教化的理性主义,也不是排他性的信仰体系,而是一种立足本源、指向未来、兼容多元的文明自觉。
至以裘锡圭先生“割席”儒家,更不可解。从裘老文字来看,我看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儒家,何割之有?儒学院误列裘老“入伙”一事,道过歉、改过名单,就该揭过了。尤其在老人过世前后,更不必旧事重提(任何一方都不必提)。再者,“割席这件事,吾从钱,吾从裘”这样的话,显得极度油腻而令人不适。为从越界的掌故家那里抢救出学术史研究为数不···
中国先秦学术固然以儒家经说爲核心,以其他诸子百家爲映衬,而衍化爲史部、集部典籍。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由于长时间的问题累积,早已不堪重负,无法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求。故今日之教育体制改革,不在于小修小补,而在于大破大立。余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九年,思考此问题也有十五年之久。心之所念,惟在突破陈规、自本自立,融合古今、通向···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研究撰写的24篇论文。“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尤其是竹书复原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方法。本书所收论文涉及出土竹书的各种物质形态信息与文本复原、文字释读等综合研究,论述细致,逻辑严谨,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题,是“微观考古”理论方法的具体探索和···
以理气心性等范畴为核心,将儒家的根本信念与儒学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奠基于天道性命之中,是宋代理学既承续又有别于此前儒者的地方。
本书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曾海军老师领衔主编的一本面向大学生的中华文化通识教材,全书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重要方面,旨在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引领他们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本源,感受到它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
我确实对很多事物都感好奇,当然人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好奇的探索最终只能放弃。但对自己研究相关的学科和问题,我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是我对自己的研究,总是要想求得心安,一旦发现研究对象被另一学科知识遮蔽或阻挡,无法求得真相时,我会转向去学习那个遮蔽和阻挡我深入的学科知识,这也就导致我不断在转向的内因。
治文史要懂得文献学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文献、如何用文献。与文献紧密相关的是考据,即考镜源流,弄清事实真相。
张栻是谁,张浚又是谁?我们知道朱熹,却未必知道南宋另一位理学大师张栻。我们知道岳飞,却未必知道另一位抗金名将张浚。
孔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世情如此,智者远瞻,而愚庸短视,是以小人闻道而大笑。不受待见是千古圣贤的宿命。再者,以受不受待见为荣辱,是庸人价值。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正在于不受待见而千古踵继者不绝。统治者算老几!
5月14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九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韩国东亚知识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孔子研究院2025年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许喆(Heo Chul)教授以《跨文化视野下儒家文献的流传与创造》为题开讲。讲座由孔子研究院魏衍华···
殷周之变是最后一次“绝地天通”。周公制礼,定礼制,废人殉,敬鬼神而远之,从上于天子,至下达士人,皆不得“通灵”与“降神”。
《释名》,东汉刘熙撰,该书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主要以声训方法解释名物,开辟了因声求义的道路,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侃论及此书时说:“知义出于声,故于小学中自成一家。”
中国中古时期的「封建」,与西周的「封建」,乃至于现代认知的封建,实为不同的概念;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制度与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