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杰 整理、范甯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序···

《春秋谷梁传集解》,东晋范甯注。《谷梁集解》是今存最早的完整的《谷梁》注本,也是《谷梁》最爲重要的注本之一。范甯秉承《谷梁》家学,又不废《公羊》《左氏》二家之说,合汇三传以注《谷梁》,颇有特色。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余仁仲刻单注附《释文》本《春秋谷梁传》爲底本,録其经传注,《释文》略去。《四部丛刊》本前···

【刘志辉】“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历程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甘肃孔子后裔举行支谱颁谱典礼

在这“恰时值酷暑,生机旺盛;草荣木秀,水涨河盈。……接天地,绘三伏画卷,饱蘸浓情”的美好时节里,《孔子世家谱•岭南派•天堂支谱》撰修告成,于7月29日在甘肃省天祝县天堂镇举行隆重的颁谱仪式,甘肃、青海、宁夏的孔子后裔共100余人应邀参加颁谱典礼。

【赵轶峰】科学之外,为何仍需历史理性引导未来?

大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等学者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时期,世界若干主要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实现了理性觉醒。时至今日,轴心时代的这种觉醒仍深刻影响世界。

【谷继明】清中期以来的乾元太极论

《易传》中的乾元与坤元到底是一或二,以及太极与乾元、坤元的关系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易学诠释史和哲学史的发展。清代汉学兴起以后,不少易学家又在汉代易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惠栋以“元”解释太极,反对以“无”来解释太极。张惠言从画卦的角度以为乾元即是画卦的一卦始基,也即太极,并且直接断定“坤无元”,此说为姚配中···

【慕朵生】《春秋》中的“天子”和“人子”

上帝有着重要的政治神学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王者受命于天”,是为“天子”。盖“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伊儒会通”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在山东曲阜举行

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伊儒会通”思想与实践研讨会2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研讨会邀请近80位来自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共研“伊儒会通”概念与阐释、相关著述与启示及实践经验等主题。

孔祥林主讲《释奠礼的发展》

8月23日,2023年春秋讲坛第四讲(总第120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孔子研究院原副院长孔祥林研究员主讲《释奠礼的发展》。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儒学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郝思斯】顺理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过去几十年,人类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就是因为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开辟了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重视“家”和亲亲之情,可以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进路,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向。

【刘余莉 刘红利】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礼记》中的乐教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人的心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乐也是孔门“六艺”之一。“士无故不撤琴瑟”,显示出音乐在古代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在正式的祭祀、聚会等场合,都有德音雅乐来陶冶性情。和谐雅正的音乐,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教化效果。

【张晨】血缘、秩序与天道:公羊家视野下的家国公私问题

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

方光华 著《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修订版)》出版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历史和前景的初步探索,包含先秦儒道关系、两汉经学学术、佛学儒学关系、近代学术文化思潮、中国思想史研究发展趋势等内容,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内容存在的谬误,突出了作者关于上述内容的观点和判断,同时增补了作者的新思考。

【苏晓冰】阳明心学与儒家经学的解构

经由阳明心学的兴盛,明代经学虽然在知识层面上“极衰”,但经学所承载的圣学精神却在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传人那里得到身体力行、发扬光大,而这正是今天重新发展经学所宜留意之处。

陕西宝鸡举行炎帝陵祭祀典礼 两岸同胞共拜先祖

22日,癸卯年两岸同胞共祭始祖炎帝典礼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炎帝陵举行,陕台两地3000余名各界民众代表参加此次典礼,共同拜谒华夏人文始祖炎帝。

【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教授关凯:中华文明何以传承千年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王文成公全書汇校》出版 中国文化书院获赠图书

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王文成公全書汇校》(全五冊)汇校者王强先生所赠该书以及《阳明文献论集》及“王阳明笺谱”。

“现代学术转型视域下的儒学 ——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谢无量诞辰139周年”学术研···

8月21日,“现代学术转型视域下的儒学——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谢无量诞辰139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研讨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承办,乐山大佛石刻研究院、四川大学哲学系协办。

阙海 整理《仪礼注》出版暨前言

《仪礼》,秦汉时代称《礼》《礼经》,是关于早期中国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礼仪的典籍,涉及贵族(主要是士)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早期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核心典籍,也是当今文史哲研究的基础经典之一。《仪礼》注家众多,而皆宗郑玄,郑注是今天研究《仪礼》者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参考。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以覆宋严州本、···

【陈永跃】“学”字中的人文传统

儒家教人首先重“学”字,《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又鼓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今天人们对于“学”字的理解,多是源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斅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