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章 著《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出版

本书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

【刘强】知行合一:儒学现代转换的必由之路——从证严法师的思想结构及佛教慈济基金···

慈济之志业对于儒学现代转换之路具有如下启示:首先,应从经典教育入手,培养民族文化正信。其次,应将儒学核心价值与人类普适价值对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第三,儒学应从学院走向民间,从义理走向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将“良知”转化为“良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周海天】“经学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与新范式的可能性

对西方理论的误读性应用却贯穿了“经学现代化”之历程:“五四”时期的“实证主义”颠覆了经学的统治地位,并产生了至今依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经学被视为一种研究注疏的技艺科学;另一方面,经学被判定为政权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文化伪装。

《以儒立国——新生代新儒家新看法》出版暨序

“中国重新生长”是一个显著的文明现象,“儒家复兴”则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二者的同频共振以及对中国未来具有何种意义?本书围绕这个问题,针对中国当下重大现实问题及思想理论热点,介入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由儒家代表性人物与意见领袖一一作答,集中展示了“儒家重新公共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海裔】思想史上的刘海波

如果有人想了解后冷战时期的中国的思想界如何从推崇哈耶克《走向奴役之路》走到今天的“道路自信”,刘海波的探索轨迹尤其具有典型性。他从一种来自异域的反思20世纪革命的保守主义,逐渐走向反思“究竟要保守什么”,进而发现,要解决时代的关键问题,恰恰需要保守在20世纪革命中产生的新秩序,为其提供不同以往的、植根于中国古典文明的···

【曾海军】理学作为哲学的身份辨疑——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赵文本身也存在着“模仿复制”疑案,不免减损了质疑中国哲学身份的力量。在哲学主导之下的理学研究,正是各种思想派别或方法的演练场,虽不无启发,却往往失大于得。对哲学抱有的任何预期,都可能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与经学或理学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若转换为理学何以为理学的问题,避免受任何哲学的预期形态干扰,才有可能摆脱身份的困扰。

【姚海涛】荀子对先秦之“理”的集成与推拓——以“理”与“道”、“礼”的关系为中心

荀子论“理”大义有三:一,以“道”、“理”关系观之,荀子之“道”,多为人道,“理”为“道”之内容,“道”即“大理”;二,从“理”字含义角度,荀子之“理”亦包含条理之“理”与治理之“理”,构成“治理”一词来源;三,从“礼”、“理”关系观之,荀子之“理”在礼出乎理、礼理通用、礼义与文理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且构成“文理”一词来源。

【张晚林】孔子:作为造道者

孔子之再造道,乃使天人真正贯通,开启了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大门,而儒学始真正成为宗教人人可通达的宗教。透过“礼”的外在性,“德”的抽象性,而落实于“仁”,而“仁”乃是生命自定方向与贯通天人的先天能力,为后世儒者进行人性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而使宗教的开启有了人性的动力。

【吴钩】北宋的硅谷银行危机:四川交子的一次爆雷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是这几天最抢眼的新闻之一,恰好我最近在看北宋四川交子的材料,发现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与北宋前期四川交子的一次爆雷有些相似,所以今天就结合硅谷银行这破事儿来说说交子为什么会爆雷。

【任文利】推原治道——程伊川《尧典》解引义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分官设职,明确政治责任;选贤与能。如此诸般,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

【陈荣灼 杨儒宾 何乏笔 赖锡三】气论、体用论与牟宗三对理学系谱的再反思

2022年4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绪论

我把这些“象辞”跟《诗经》以及其它一些先秦古谣作了比较研究。结果令我确信:《易经》中隐藏着一部比《诗经》还古老的诗集。

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揭晓三大计划,儒家网入选“国学活化计划”

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隆重揭晓“国学耆宿计划”、“国学星斗计划”、“国学活化计划”入选名单,儒家网等11个优秀传播项目入选“国学活化计划”。继入选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国家互联网办公室指导成立并主管)2016年度“十大国学网站”,敦和基金会2017“种子基金计划”, 这次入选凤凰网“国学活化计划···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

孟子首次阐释了三者统一且共存的交互关系,但同时赋予其不同的管辖范围,从而为其适用于差异化的礼法情境辩护,并基于分封制的状况对这一连续体构造了分权与抗衡的逻辑,意在防止统摄性权力的出现,通过反对爵权独尊而护卫德权、齿权。晚明思想家管志道针对政治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衰败,意图以自身方式重构孟子的学说,高扬了爵的重要性···

【刘青衢】《三体》诸问题与儒家哲学

《三体》未必是反传统和反人文的,吾人讲传统与人文,也不意味着反《三体》。相反,《三体》以其独到的视角对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开阔视野、辩证批判、激活思想大有裨益。只是,看完《三体》,对人类的前途不免感到悲观;不忘儒学,或许能让人恢复一点乐观,至少多一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苟东锋】“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

“生生”观念体现了部分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底本”的一种更切近的把握。然而,“生生”哲学主要侧重于古今问题,由近代“名学”发展所彰显的中西问题同样重要。进而言之,不管从中西两种哲学形态的比较,中国古代哲人对“底本”的体贴,亦或从“形名相耦”的汉语言哲学思维特点来看,“生生”都无法脱离“名名”问题。

【姚海涛】荀子人本主义群道生态哲学的建构与诠释

在生态哲学元关系天人关系的建构上,天生人成实现了对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超越。由此,荀子生态哲学推展出了三个方面:其一,天生人成,天道人道;其二,天德人政,和养生成;其三,人可知天,人物有类。

李竞恒 著《岂有此理?——中国文化新读》出版暨鲍鹏山序

既反对百多年来激进派污名传统,又不落入“国学大师”之以讹传讹;既有历史训练,又有哲学视野;捍卫中国,却不敌视西方;拥抱传统,以达自由与治理。李竞恒博士此书,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活泼的语言,态度平和中正,可谓雅俗共赏,左右咸宜。

【龚晓康】良知“坎陷”抑或“呈现”?——兼论阳明学对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

阳明学所言之良知,为“造化的精灵”,虽能呈显万物,但却“与物无对”,并不能自我坎陷以产生主客的分化。主客的分化其实是源于意识的作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识活动的发动者成为主体,意识活动的对象则成为客体。故而,主客的分化并非源于良知的“坎陷”,而是源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由此而有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

【​汪进超】《韩诗外传》经世思想发微

《韩诗外传》有着明显的关注现实政治,探求治理之道的经世倾向。其经世思想体现在“天道”论、“王道”论、“道势”关系论等方面。“天道”层面,韩婴阐发《诗》“受命而王”的天命观,指出神圣之天以灾异警示君政之失,以民心代表其意志,决定着政权正当性,告诫君主“畏天之威”并“敬天保民”。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