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上午,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乙巳年历史学研究生学成礼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孔庙杏坛中,导师团为毕业生正冠、拨穗。这一仪式结合了传统冠礼与当代毕业仪式,包含了对毕业生学业的肯定,以及对他们未来学术与人生道路的勉励、期许。
在几大思想传统早期形成的概念中,“气”无疑是最具有活动性、切身性、具身性的范畴。我也坚定不移地相信,气论(首先是《庄子》气论)深入其中的阐释,可以期待引发我们身心的某种改变。
对张载而言,气是一个象概念或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其核心关切,为“万物是怎样”,而非“万物从哪里来”。他认为,万物总是处于聚散、隐显、幽明的气化流行之中,聚或散、隐或显、幽或明都是暂时的状态(“客形”),且气化流行会通贯于性或天道,故而,性或天道也是流行、变易。于张载,性论或天道观的重构具有立本的意义。
张载则基于对“气之性”的揭示,重新阐发“人性之源”,并回应了佛教认为儒家人性不能“至于本源”的判断,并克服了形性二元论。张载的气论不同于荀子的气论和汉唐的元气论,而是接续了儒家气论的第三种传统,即德气论。“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一宣言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儒家德气论的正式确立。
张载,上承孔孟董韩,比肩程朱,下启阳明与明末大儒,共同构成华夏道统,天经地义。我辈中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向之。圣贤的境界,大部分是做不到的,甚至想想都费劲,所以只能仰望而不能企及。但仰望,才是真正合理的态度,如果拒绝仰望,那只能在尘世的泥沼中挣扎、堕落与毁灭。这个世界,精神病人,尤其是抑郁···
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
当今时代,邦国甚众,民族更多,然可称之为文明者鲜矣,百年来横行天下者,唯西夷之科学教二宗是也。其携科技、军事、政治、宗教之势,扫荡全球,压倒一切,中国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因清廷政治之故,也难逃其害,遂有今日纲常绝灭,人伦毁坏,禽兽之迹,交于中国之果。
那些曲意维护“横渠四句”者,意固善而智未明。“横渠四句”何须如此维护!前贤思想学问精粹于此,必然有不能理解者,何必枉道以谄下取宠?物性不齐,人分差等,闻道有先后,不则要圣贤君子何用?圣贤君子就是用来给凡俗误解、诋毁、践辱的嘛。所以,孔子早就告诫过读书人:“人不知而不愠”。
参礼者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进行净手上香仪式。他们洗净双手,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清洁,更是心灵上的净化,随后跟随状元郎,缓缓向先圣孔子上香行礼。袅袅升起的香烟,承载着大家对智慧加持的渴望,在文庙的庄严肃穆氛围中,这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考试顺利的期盼愈发深沉。
本次针对中高考学子的一系列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南孔学子的温情守望。将儒家崇学精神转化为鼓舞学子的文化力量,为"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注入丰富内涵。正如殿前斑驳树影与"生民未有"巨匾构成的时空画卷,儒家文脉正以青春姿态续写新的篇章。
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唐君毅的生生哲学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核心问题:万物生生的存在本原是什么?万物生生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万物生生是否有价值趋向?在思考这三个问题时,唐君毅自觉地汲取了易学的思想资源。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对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的考察,有助于跳出易学以回望易学,获得对易学范畴和逻辑方法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今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
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开合交会,对二家义理既能同中观异,又能异中求同···
说明:(一)儒家网创办于西元二〇〇八年,始名“儒家中国”,由陇右民间书家怡神斋主人题签。(二)西元二〇一四年,因政府网络管理政策规定变化,遂改名为“儒家网”,标识由侨居美国的台湾网友“嘟嘟娘”设计。(三)西元二〇二三年,儒家网标识更换,由河北儒者高士涛先生题签。
书院作为古代教育和讲学机构,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读书人始终是其灵魂的所在。在书院空间中,不仅汇聚经史子集有用之书,也广纳大江南北有志学子,因为有了书院,才有了读书人的群体,让阅读实践代代延续,让读书精神千载传承。
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等紧迫的挑战接踵而至,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需要重新致力于促进团结、尊重多样性的原则。儒家思想作为孔子的古老教诲,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强调“和”与共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了!高考前夕,长春市文庙博物馆举办了乙巳年高考祝福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考生送上祝福。学子们在圣泉净手、正衣之后,跟礼仪官依次走过泮桥,穿过棂星门、大成门,来到大成殿前向古圣先贤恭行三鞠躬礼,表达崇敬之情。礼仪官诵读祝福文,祝愿学子们考场上提笔从容,落笔生花,发挥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发挥博物馆保存记录历史、传播传承文明的功能,孔子博物馆以中华礼乐为魂,以文化“两创”为指导,推出“射以明德——射礼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