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祭孔图集(持续更新中)

泱泱华夏,文明生辉。万世师表,斯文在兹。

春耕园历届经学论坛回顾与第六届邀请

经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仰、民族性格之渊源。自古以来,经学所承载的就是通古今、辨然否,安社稷、利人民的大学问。从师受业,执经问难,乃自古儒林之传统。历朝书院代有迭兴,而桃李繁硕。民族复兴,关键在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关键在经学之重焕荣光。

【姚近复】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宜称「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纪念孔子诞辰相关活动中多错称“周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倘若突兀更改反而带来混乱,没有必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眼下,应通权达变处理这个问题,采用通行的且使用范围较大的虚岁算法,统一称呼为“年”而不宜用“周年”。

【儒家邮报】第39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9月4日邮发

【任锋】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化合?——从钱穆礼教论省察亨廷顿命题的困境与出路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国家认同论,能否提出基于中华文明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在新时代愈发显示出切要性。钱穆从宗教学切入中外文明比较,特别注重阐发与心教相为表里的礼教论,将其置于文明类型说的立国政教视野中加以鉴别,预示出亨廷顿命题的一个替代性思路。

为什么还是应该订阅《儒家邮报》网刊?

以电子邮件途径发送的网刊《儒家邮报》,由儒家网主持编辑,创办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电子出版物。与网站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同,《儒家邮报》选题更为前沿,立场更加鲜明,内容更有深度,以及有电子邮件定点发送的优势,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联合早报】中国学者:儒学复兴可作为中国挑战全球化的话语力量

“和合文明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牵头,2020年12月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在北京和东京举行,过去两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召开,今年首次在中国境外线下举办。

【张浩浩】《论语》中实践性内容的哲学意蕴

《论语》一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一本“交谈”式的经典。孔子在与弟子及他人的交谈之中,创设情境,将“大道”的智慧具体化,给予人们为人处世的明确指导。

《论语新解》共读线下(北京)总结会——暨纪念钱先生逝世33周年的通知

钱穆先生曾言:“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于是我们秉承先生的教诲,在过去的近百天,组织学友共读了先生的《论语新解》。百日共读,相携共进,理解《论语》,体味先生的新知新解,于学思、于处事为人,可谓收获满满。

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3年8月26日至27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成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51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59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高海波】生生与孝弟慈——明儒罗近溪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明儒罗近溪基于自身的生命体验及工夫追求,建立了一个以易学的生生观念为形上基础,以“不学不虑”“百姓日用”为工夫判准,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核心的仁学体系。这一体系十字打开,具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是儒家仁学本体化、社会化在明代最成功的范例。系统阐发罗近溪的仁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的新仁学,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刘洪玮】四十自述

戊戌十月初九,洪玮撰《船山学大纲》。己亥四月初九,编《王船山春秋学提纲》,九月初四,说《王船山春秋学提纲》。庚子正月廿九,编《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八月十八,说《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

【李竞恒】朝鲜《燕行录》文献中的“汉衣冠”与头发

在朝鲜人笔下,汉人会为衣冠头发而哭泣,有人因见衣冠而提出想逃往朝鲜,还有人通过偷穿戏服、家藏旧衣或朝鲜冠服来体验“汉衣冠”。甚至满洲人,也对“汉衣冠”表达出欣赏与向往,其中或有夸张与想象。到晚清,朝鲜人则配合清朝防范太平天国可能利用“朝鲜服色”。衣冠头发之悲,则指向了明治维新后改穿西装的日本。

【朱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谦谦兮君子,行以至道

朱江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于2022年9月份通过思政课对《论语》产生了深厚兴趣,2022年寒假申请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3年4月3日,诵读《论语》的第100天,他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质论的架构中展开的,需要加以节文,而对仁之端则需要扩充。这两个方面并不相同,是交错展开的。作为仁之实的事亲即亲亲,根本上来自生生,却不等于自然的生生,而是因对生之反思性确认而产生的德性,这与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是非常不同的。由消极的恻隐之心来理解人性,是孟子人性论中非常独到的人性论···

【张晨】血缘、秩序与天道:公羊家视野下的家国公私问题

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

【谷继明】清中期以来的乾元太极论

《易传》中的乾元与坤元到底是一或二,以及太极与乾元、坤元的关系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易学诠释史和哲学史的发展。清代汉学兴起以后,不少易学家又在汉代易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惠栋以“元”解释太极,反对以“无”来解释太极。张惠言从画卦的角度以为乾元即是画卦的一卦始基,也即太极,并且直接断定“坤无元”,此说为姚配中···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重视“家”和亲亲之情,可以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进路,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向。

王绪琴 著《天理与人生的贯通——朱子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双向开展》出版

在儒家那里,心性论主要关注的是先天道德(天道或天理)何以通过人心贯通于人生的问题,这是儒学的核心问题。自孔子以来,儒家给我们展示了众多路向和理论形态。而自孟子重视心性修养以来形成的理论进路,至宋代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精微的发挥,到朱熹集众家之所思,继承、融合并发展之。

【吴钩】王安石为什么敢一再推辞美官?

按宋朝官制,凡高中甲科的新科进士,一任秩满,便可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考试合格即授馆职,成为馆阁官,这叫做“试馆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